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锦涛主席根据历史与当今时代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主张,是对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新的发展和科学概括,体现了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发展趋势和客观需要.把握并实践这一重要思想对开创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新局面,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的创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她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协调国际关系的最重要机制,对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维持世界总体和平局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演变过程,起初是美国操纵的工具,并受冷战格局的严重影响,后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深化,联合国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冷战后,联合国的地位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挑战,但是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联合国的成长与进步,与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大趋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共识,尼赫鲁适时地顺应了这一时代主题,以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为基本出发点,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主张,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尼赫鲁以"道义性"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为特征的"世界和平"思想在当下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共同发展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上半叶内,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战争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维持了四十年之久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之所以能够取代世界战争,这完全不是偶然的。世界和平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战后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两种相互对立的趋势:一是不断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一是逐渐衰微的强权政治趋势。两种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决定着世界战争与世界和平的命运。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就是要在国家间和民族间逐步确立民主关系,从而缓和或消除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值此联合国国际和平年之际,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及其与世界和平的关系进行探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8.
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斯·皮奇雷斯在《国际关系学的新内容——全球经济政治学》一书中,将“全球经济政治学”界定为“关于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的新的国际政治学”,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即“一系列全新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括”。这为我们研究21世纪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当代中国正在以一种新的形象和平崛起于世界,世界也普遍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面对全球政治的“新范式”,中国和平崛起应包括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广泛的全球认同的文化价值。本文认为,确立可持续发展位的意识和位势,是当代中国全球…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0.
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明对话的国际关系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倡导和推动的不同文明对话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明间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发展,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的特征性表现.本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认为文明对话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在国际对话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关系的进一步文明化、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探索国际关系新范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明对话将继续赋予国际关系更多的"文明精神".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大国之间的竞争成为良性竞争, 不会由 于竞争而导致全面对抗;全球性问题突出带来了大国之间的多边合作。全球化加速发展为中国和平 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 必须建立在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妥善顺利解决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的壮大与中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壮大是当今世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它们的政经诉求发生了变化,但其作为第三世界的基本属性没有变异,是维护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有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15.
自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形成开始,欧美等西方国家便主导了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鲜有东方人的身影,而西方学者发现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外交实践.因此,以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构建一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过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用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和平崛起以及在东亚地区的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战争频仍及其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人们去反思战争 的根源。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对战争成因的探讨虽是流派纷呈, 但总体来看是从人性、国家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 态三个层次着手, 不过, 对战争成因的总体把握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学术动态     
由我所发起召开的国际新秩序研讨会5月28—30日在北京怀柔县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五十余人。  相似文献   

18.
新型国际关系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继承和总结新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批判吸收当代全球政治理念,其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的现实必要性。这一思想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中国特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等理念原则,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型国际关系观的提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大国外交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同传统的大国外交相比较,中国外交的时代特色最为鲜明。新中国始终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时代特征相继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外交的主题。这种时代特色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外交要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根据世界局势变化而推出的新国际观,必将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共赢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0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7月16日至18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世纪之初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济南、杭州、昆明的多所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约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