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特的印度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在对围绕与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的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印度产业结构演化模式、印度经济管理模式、印度经济开放模式等研究议题高度凝炼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已独特研究维度与路径,以启迪于广大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当前在"中美对抗"的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地缘经济博弈的关键领域已转向南亚次大陆,故全面审视南亚地缘经济动态必不可少。地缘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分析应从南亚产业格局开始。本文在概括了南亚各国的产业格局演化现状后,着重在时空背景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认为若相邻国家的产业结构(这里指第二产业占比)变动(增加) 1%,本地的产业也相应变动(占比增加) 0.273%,证明了南亚产业结构变动的邻里效应呈现出跨期特征。最后本文结合演化概况、实证结果与当前不同的背景因素影响认为,印度不合理产业结构、大国的南亚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和疫情的应对和影响,都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南亚地缘产业格局变迁。  相似文献   

3.
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有其内在必然性,是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经济周期循环、经济结构性障碍以及改革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印度近期的经济波动,在充分暴露出了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的同时,也让世界对印度经济前景的评估多了一份理性。这对一些跨国企业的投资和一些大国的战略取向可能都会有所影响。对我国来讲,印度近期经济增长放缓,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启迪或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经验认为印度经济增长与其发达的信息业、完善的金融体制、不断增长的国内投资、高效的微观经济主体和发达的高等教育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学术界存在的观点,探讨了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并根据结论提出印度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独立后,为了把印度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强国和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印度政府重视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从而使印度在各高科技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进展。高科技已经对印度经济增长、印度产业结构、印度地区经济和印度对外经济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仍将对未来印度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印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在经过调整和改革之后,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深入地研究印度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目前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作者从印度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等几个角度对印度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一些数据分析。作者认为,技术导向和知识积累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一国经济总量的长期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化,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认为印度经济改革以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短期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持续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动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通货膨胀状况难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试析印度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叙述了印度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对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相关要素进行了论述,透析了未来印度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并揭示了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时期 ,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相对下降 ,第三产业急速扩展 ,为了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必须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向 ,确立产业调整路线 ,使其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 ,要开拓市场 ,强化自己的主导产业 ,以支柱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重视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0.
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的能源约束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印度能源供需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印度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印度"十二五"规划对印度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进行了预测。本文认为,印度未来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瓶颈,要保证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先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为此,本文最后对印度能源政策以及应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约束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发展升级的真正源泉。本文利用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涵盖教育人力资本、科研人力资本和卫生健康人力资本的印度总人力资本存量,并借鉴Mankiw, Romer,Weil在卢卡斯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的包含人力资本在内的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与印度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印度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简单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后建议印度政府一方面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应引导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发展,促进人力资本深化。  相似文献   

12.
周建华 《东南亚》2010,(4):32-36
中国和印度都属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但两国的贸易结构及方式、产业结构却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贸易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和印度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服务业和工业已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器,服务出口占出口的比重一直较大,制造业也不断融入国际分工;贸易模式的转型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殷永林 《东南亚》2011,(1):37-42
本文归纳了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6个主要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大多对印度经济增长有利,近期印度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出发,计算各个经济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计算出各结构的增长率和结构比。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来研究每个时期的需求和各产业因素对GNP的贡献程度,还对带动高速经济增长的的主要经济指标的结构比的变化进行研究。最后,对我国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政府介入与日本纺织业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针对纺织产业衰退采取了相互结合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政策地实施维护了日本社会秩序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实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且在规模缩减的情况下,纺织产业重新焕发出活力。日本政府促进纺织产业转型的经验给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作用与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此实现印度国民财富增长(即产出增加)的相对特殊范式或途径的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分析印度经济增长的基本运行态势、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或各种要素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印度经济增长的特殊类型或模式,寻求印度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性,并以此反映印度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属性,为近邻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经验启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扩大,外国对印投资迅速增加,印度经济加速增长,外汇储备逐渐增多,扭转了印度货币卢比长期贬值的态势,但却出现短期大幅度升值的情况。这对加速增长的印度经济造成较为复杂的影响。为此印度政府采取谨慎对策,基本保持印度经济持续增长。这给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确定适当汇率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提供了某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财政赤字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在制度起点上,它缘于印度不彻底的生产关系变革;在制度逻辑上,则由于印度选择了与生产关系相矛盾的社会发展道路,使印度陷入了工业化失控、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财政赤字与日俱增的恶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9.
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应当遵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顺次演化和递进的一般规律,但印度却是例外,其产业结构直接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呈现出典型的"跨工业化"特征。自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开始驶入快车道,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发力。本文通过构建随机静态优化模型,探讨印度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和路径选择,旨在为印度以及广大新兴发展中国家推动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两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中国和印度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各有特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不一致,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