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 0年前地缘政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国家的权力增长与空间扩张的关系、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这种支撑强权政治的理论仍对一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产生影响 ,但它对现实国际政治的解释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文章尝试着从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视角 :“地缘重心论” ,来分析现实国际关系 ,强调地缘重心国是区域一体化的引擎 ,是世界政治的支点。同时认为可以从地缘重心的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关系地缘板块结构中发生国际冲突的脉络。文章主张各个地缘重心国之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与合作 ,建构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 ,维持人类的长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防范金融霸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而言趋向和平,西方大国用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取代了传统的军事对抗观念,地缘政治论也逐步被地缘经济论所取代。进入90年代后,金融霸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威胁。金融霸权...  相似文献   

4.
世界地缘政治新变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缘政治态势发生了引入注目的两大重要变化:一是因亚太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和实力中心,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大调整,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加速从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二是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亚太崛起,给国际地缘政治观念注入了新因素,以争夺世界权力中心、准备战争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式微,新的地缘政治观更突出全球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国际地缘政治态势的新变化给中国崛起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应以新思维制订新的地缘战略,以期为完成中国崛起的"最后起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地理关系谋划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的本来使命.以扩张、对抗和谋霸为核心的传统地缘政治存在逻辑缺陷,不能合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也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为此,需要创新并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以新地缘政治观来重新审视和谋划国家安全.中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与实践,表明新地缘政治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未来5-10年亚太地缘政治变局与中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未来5-10年,中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周边的大亚太地区则将成长为全球地缘政治中心区,这两个"成长"已经引起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激烈、复杂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大亚太地区将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地缘政治"范式"之争,相关各国将不得不在两种对立范式之间进行艰难选择,其中第一种范式是"零和范式",即亚太各主要力量围绕中美划线,形成集团对抗;第二种范式是和平合作范式,即亚太各国以和平合作为手段化解相互间的分歧、冲突,亚太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进展。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地缘政治范式及相关各国的地缘政治选择,必然要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及战略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亚太地缘战略应力避第一种范式,力争第二种范式,并应积极引导亚太相关力量进行类似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国际地缘政治态势 ,认为伊战后国际地缘战略态势发生了四大变化 ,即 :大西洋变宽了、太平洋变窄了、亚太升高了、中国崛起态势更明朗了。文章还在分析美、欧、俄、日等主要战略力量的地缘战略调整的基础上 ,对未来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前景进行分析 ,认为今后一二十年 ,大国地缘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这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新兴大国群体崛起,传统大国趋向衰落,国际战略力量分化重组,多极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发生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全球和地区地缘对抗色彩淡化;国际秩序酝酿结构性调整,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9.
实力中心的动态转移与中亚地缘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不仅取决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更有赖于主要实力中心的动态转移进程,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和国际权势斗争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冷战后,中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其重要特征就在于中亚/高加索地区和中东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相互依赖--尽管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成为决定主要国家未来政策和思维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基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多重考虑,中国政府制定了一项审慎的、渐进式的中亚地缘战略,它既反映了当今中亚的巨大变化给中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说明了在实力中心动态转移进程中,中国自身的实力优势与不足。中国政府极其清晰地认识到,尽管苏联的解体消除了中国通向中亚国家大门的障碍,但解决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的唯一可行的途径是经济上的繁荣和地区稳定。因而,安全、利益和责任的内在有机整合也就成为中国战略选择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各国踊跃参与的国际合作实践。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确保可持续的共同安全以及用怎样的地缘政治思想作指导。历史上传统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地缘政治学说,目的大都是为争夺地缘霸权或军事战略服务的,与"一带一路"追求的互利共赢目标格格不入。然而,某些国家仍会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为使"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与其相配套的地缘政治新概念,作者提出"海陆和合论",即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之间、海洋国家之间、陆地国家之间,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和平合作,通过互利共赢,打造结伴不结盟的网络化利益共同体、安全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形成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网状开放体系。可持续安全的"海陆和合论"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实践,必将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学所导致的"海陆对抗"或"欧亚大陆地缘争夺"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对日本战前“地缘政治学”的反思及“海洋国家论”的泛起,是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主张巩固与美国等“海洋国家”的同盟关系,加强对中国等“大陆国家”的遏制防范是其重要推论。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研究在总体上依然没有超越经典地缘政治范畴,对权势对抗、空间争夺的迷信和对意识形态对抗的渲染是其主要的理论风格。冷战后日本地缘政治思想对当前日本对外战略的制订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安全研究反对国家中心主义与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与强调国家间竞争甚至对抗关系的地缘政治具有难以调和的内在张力。然而,当前世界正处于自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回归且不断强化的时期:美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在“印太战略”名义下采取广泛的对华遏制措施,俄乌冲突成为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地区战争,世界还见证了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突然爆发。地缘政治的回归对非传统安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来更多强调合作与非零和关系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科技合作、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越来越被传统安全逻辑所影响、扭曲甚至控制,非传统安全议题成为大国博弈工具,非传统安全合作举步维艰。通过检视自2014年以来的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少量成果意识到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传统安全化”,但多数研究仍然对非传统安全概念与范式抱有过度乐观的期待,对地缘政治的回归重视不够,对非传统安全及其研究所受到的影响估计不足。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要求,未来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必须更具现实感和针对性,通过重新发现安全事实和完善分析框架,强化对地缘政治变量的重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理论产生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陆权论扩展为欧亚大陆决定论;二是空权论拓展为天权论;三是地缘政治对抗扩大为文明对抗;四是催生了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未来,地缘政治理论将会随时代进步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呈现选择性和进取性的特点,并出现了竞争因素上升的趋势。三国在多维度和复合型因素驱动下,正在进行新的战略筹划和投棋布子,力图在未来10年及更长远时期内的亚太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中美俄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军事活跃程度则居全球前列。三国的亚太战略和互动的影响远远超出地区范畴,影响到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有鉴于此,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博弈和地缘战略理论,以发展和创新的思维审视中美俄在亚太战略互动的实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塑造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潮流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为具有深厚地缘政治思想传统的大国,其亚太战略无论是宏观的指导思想还是微观的具体政策,都无法隐匿其中的地缘政治考量。当前,美国深受"亚洲两大全球性强国的崛起"这一重大地缘政治事态的影响,结果使亚太地区成为它实现和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关键地区。据此,美国全方位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其防范和针对中国的一面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和平与发展》2021,(3):93-114
本文通过梳理冷战后缅甸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和领导人战略偏好来分析缅甸对华政策。丹瑞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较弱,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较小,但缅甸将安全威胁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反抗外部干涉、维护政权独立,形成进攻型战略偏好,缅甸因而采取对华合作战略,试图借此平衡美国威胁。登盛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和利用大国竞争获益的机会增大,但缅甸将经济利益置于突出地位,安全威胁感知急剧下降,形成调和型战略偏好,因此缅甸既通过对华合作获取利益,又通过改善缅美关系降低对华依赖。民盟执政时期,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增大、对华合作机会增多,延续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通过强化对华合作削弱美国威胁,同时开展多元化外交平衡中国影响力。军方再度执政后,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急剧上升,持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将更加靠近中国以抵御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逐渐接纳与单一寓意时期、广泛使用与两种寓意并存时期、反复调试与拒斥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地缘政治"始终未能成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高频词语和主流的战略性概念,而自2015年以后,"地缘政治"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开始被强烈拒斥。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个概念歧义过多且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次是因为"地缘政治"不符合外交话语上升为外交话语权的条件;再次是由于近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对外政策和行为感到疑惧,在外交话语中拒斥"地缘政治"能够增信释疑;最后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效用被各种新因素、新条件所削弱,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还能否适应当代与未来存在着较大的疑问。但是本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并未失效,只是其维度变得更广、内涵更加复杂,古典地缘政治逻辑和思维对大国的决策层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中国在外交话语体系中拒斥"地缘政治"而高举"全球治理"大旗的同时,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周边大国对地缘政治问题的特别关切,另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本国即将形成的海权强国的地缘政治身份,积极引领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今天谈论国际战略形势变化对中国地缘战略环境的影响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地缘政治的发展有明确和准确的把握,以使我们的分析更加符合实际,并确立一个具有某种基本共识的有效分析标准和基础. 首先需要正视地缘政治的时代规定性.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无论是麦金德的"陆权论"、马汉的"海权论",还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杜黑与格雷厄姆的"空权论",均是权力政治基础上的产物,依此理论,国家间的竞争基本是一种刚性的"零和"性质,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其必然发展结果.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权力政治无疑仍在起作用,然而,"丛林法则"下的权力政治思维与政策选择越来越受到各种国际制度的制约,而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国家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则使得国家间的刚性竞争相应弱化,以"多赢"为基本思维取向和政策选择的国家间竞争明显赋予了今日地缘政治以时代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大国对非战略的新特点表明,美国正趋于将非洲纳入其全球地缘战略,非洲正在成为大国培养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推广所谓“全球公益”的重要场所。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非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应从中非关系的战略定位入手,在现有对非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制定对非洲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20.
何跃 《东南亚纵横》2008,(11):80-84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安全地位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家或地区的地缘要素决定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学家和学者基于不同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视角,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理论。虽然这些地缘政治理论大多来自于大国,也大多成为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