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崔戈 《亚非纵横》2012,(4):28-34
1993年“黑鹰坠落”事件后,索马里逐渐淡出了美国的视野。“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反恐被提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担心索马里这样的“失败国家”成为又一个阿富汗式的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索马里的内乱被再次提上美国非洲战略的议事日程。布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美国加大了对索马里的介入。然而,美国的政策既没能给这个战乱纷飞的国家带来和平,也没能阻止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扩张。美国的索马里政策是失败的,是布什迷信武力,不相信和解原则的失败,是“布什主义”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当前,美国经济处于较为稳定的复苏阶段,但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重塑美国竞争优势,再扬经济增长之帆,奥巴马政府仍任重道远。展望未来四年,着力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将成为奥巴马政府施政重点,其经济政策既具连续性,更具与时俱进特征。第一,破解财政困局。当前,严峻的债务和赤字形势威胁着美国经济,而共和党与民主两党的分歧并无实质性缓解,奥巴马正面临四大挑战:自动减赤机制启动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不仅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库,其政策设想一贯秉持服务于美国政府、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并与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本文拟简要梳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历史流变,考察外交关系委员会影响美国外交的方式,探讨外交关系委员会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遥 《东南亚纵横》2010,(4):98-102
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胜利后,美国参与了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并试图借此机会推翻苏维埃政权。由于美国的干涉遭到国内外民众的反对;参与干涉的各国,特剐是美日存在明显的矛盾;俄国反布尔什维克派别自身的腐败;俄国广大民众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国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崔戈 《亚非纵横》2014,(1):65-77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非洲战略在其国家大战略中的地位经历起伏。冷战期间,非洲仅仅作为辅助美全球战略实施的边缘化地区。冷战结束后初期,由于失去了作为美苏对抗筹码的价值,非洲的重要性下降。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非洲经济向好和恐怖主义威胁的提升,非洲的重要性才有所回升。“9.11”恐怖袭击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外交进程。美国担心非洲的“失败国家”和“无人管理地带”可能会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将非洲提升到了“高优先级”,非洲战略首次进入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是全美情报界最早践行统一、协调构想的平台之一,负责统一、协调情报界的战略情报分析工作,具体生产评估性情报产品。目前,经过近60年的发展,国家情报委员会无论是在机构机制上,还是在运作程序上都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国际安全形势迅速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传染病跨国传播、环境恶化与国内冲突的外溢(以民族和宗教为借口的国际分离主义)等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威胁源,虚弱和失败国家因向外扩散这些威胁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因此,美国自1998年以来即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并提出了针对虚弱和失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与战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认同政治:一个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同政治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选择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作为案例,分析和考察认同政治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这一政策失败背后美国方面所存在着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是美国核战略的核心内容。该政策的目标是时刻保持对苏联的核威慑;一旦威慑失败,要最有效地运用核力量,掌握战争主动权,在对己方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美国核力量运用政策依据一套严密而有序的程序制订,制订程序的逐步细化,推动着核力量运用政策的具体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政府的更迭,该政策一直处于调整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员会是美国国会中的重要机构,事实上承担着美国国会的大量工作,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国会委员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委员会在国会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享有的权力以及施加影响的手段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美国国会的大部分决策实际上是在委员会阶段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解读美国《情报界信息共享战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4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宣布了《情报界信息共享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报告。它是美国情报界关于信息共享出台的第一份战略报告,是布什总统2007年12月发布的《信息共享国家战略——提高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信息共享的成功与挑战》的补充,也是对“9·11”委员会和WND委员会报告所确认的需求的一种反应,同时还是一系列行政命令和《2004年情报改革和预防恐怖主义法案》规定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在1999年与2001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就曾指出,伊朗有可能在2015年开发出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ICMB)。最近几年,美政府多个机构也对该项评估予以肯定,‘并认为美国在欧洲设立导弹防御体系将能够帮助美国以及大部分欧洲地区抵御来自中东的远程弹道导弹的威胁。因此,美国计划2010年前后在欧洲建立一套导弹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5.
贺喜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54-59,80
早在1970年智利总统选举期间,美国白宫就提出对即将上台的阿连德政府实施经济封锁。当阿连德入主莫内达宫后,经济封锁便正式成为美国干涉智利最重要的手段。白宫切断了阿连德政府获得国际贷款的来源,利用债务问题向智利施加压力,同美国企业界一起采取各种措施阻挠阿连德政府实施铜矿国有化政策。美国的经济封锁重创了智利经济,恶化了美智关系,加速了智利"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战后重建道路坎坷。几个月来,美国总统布什依然在极力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但国内形势的发展却对美国的伊战政策越来越不利。美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公布“9·11”调查最终报告,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月5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提名退役海军中将麦克尔·麦康奈尔(Michael McCormell)接替内格罗蓬特担任美国第二任国家情报总监,2月20日麦康奈尔宣誓就职。自上任一年多来,麦康奈尔锐意进取,推动改革,进一步整合美国情报界,在政府决策圈中的影响力日增。2008年2月27日,在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年度《中国军力评估报告》之前,作为美国情报界“沙皇”的麦康奈尔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对中国军力发展状况发表意见,认为中国现在发展军力的步骤,是任何正常国家都会采取的正常行为。  相似文献   

18.
“9·11”之后,美国与欧盟对非洲有着基本共识,即非洲的失败国家将是美欧利益的重大潜在威胁,对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基于这一共识,美国和欧盟都强化了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及对非援助。但美国和欧盟的非洲政策仍有着重大差异。美国的非洲政策直接服务于其全球反恐战略及维持和扩大美国在非的石油利益;欧盟则更强调对非洲问题的长期性解决办法。这体现了美欧在世界观和对国际关系认知等方面的根本差异。深刻了解美国与欧盟的非洲政策之异同,对于中国制定非洲政策及发展中非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强制外交与威慑一样,主要依靠武力的潜在运用或者说主要通过威胁使用武力,以达成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强制外交是冷战结束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现象,该术语也是当前西方国际关系和战略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重要术语之一.本文在剖析西方强制外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冷战后美国所实施的两个典型的强制外交案例,着力阐释当代美国强制外交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扼要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不断调整在中亚地区的国家利益,并形成了4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亚政策:支持中亚国家独立时期(1991~1996)、全面介入中亚事务的阶段(1997~2000)、九一一事件后中亚成为美国新全球战略支点的时期(2001~2005)和推进"颜色革命"及其失败后的阶段(2005~).在这4个历史阶段,虽然推进中亚国家实现政治民主化始终是美国对中亚的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美国对中亚的政策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变化较大,所以该目标在美国对中亚政策的重点排序上也有明显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美国对中亚的政治体制评价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