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枕草子》和《徒然草》中的“つれづれ(徒然)”一词为例,通过其语境、语义的分析,指出“つれづれ”作为日本古典随笔文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探讨了其特殊属性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不同题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揭示《枕草子》和《徒然草》两部作品之间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昭和22年太宰治发表的《斜阳》在描写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的同时,融入了《圣经》思想来歌颂女性的解放,并结合了《圣经》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将深入考察《斜阳》这部作品与《圣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太宰治对《圣经》的独特理解,以及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影厂的中年女编剧王浙滨,素以创编人格题材的电影作品而知名,她的作品有20多部获奖,尤以《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叫响,赢得振聋发聩的醒地效应,因之被誉之为"特色编剧"、"传记手"。这两年她编剧与制片双栖,拓宽了从影的路子,更名噪一时。王浙滨以女性的情感丰富和敏锐,随时张网捕捉着适合她情感取向的题材,她说,这样会有一种责任感和动力。新近上映的电影《背起爸爸L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她说这是她非常动感情的一部作品.是中国第一部亲子电影。此片她是编剧又是制片人。1996年3月,她…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发表的时间 相隔两百多年,但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 作家都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批判,并描绘了与之相对照的理想社会。他们在 作品中都用了虚构、夸张和讽刺等艺术手法。斯威夫特在创作《格列佛游记》的过程 中,既借鉴了《乌托邦》,也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6.
袁一强的小说令我叫好的有一些,如中篇小说《杠夫》《小人不可得罪》,长篇小说《硕鼠》。一部《硕鼠》一年的时间就加印了五次,不能不算是轰动。这部新作《皇城旧事》又一次令我惊喜,觉得比他前些年的那篇《杠夫》又进了一步。两部作品写的全是北京的事,属一个行业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在她的著作《性别政治》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性别政治的概念。米利特指出两性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男性统治女性。这种权力结构长期以来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克丽丝德蓓》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人柯尔律治的三部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方面较少得到关注。《克丽丝德蓓》与作者其他两部代表作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把历经磨难的主人公设定为一位柔弱少女。本文试图从男性作者视角的天使与魔鬼,男性力量的操纵与拯救和男性心理的公平与偏见等方面,阐释柯尔律治《克丽丝德蓓》中体现出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8.
与谢野晶子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又广受争议的女作家。在青年和中年时代,她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追求艺术的进步与人性的解放,成为近代著名浪漫女歌人和提倡女性解放的社会评论家。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与时代进步同步的文学家,在晚年思想意识却发生蜕变,成为“极端国家主义者”,战后受到批判和指责。与谢野晶子一生所处的时代基本上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近代侵略战争史同步。本文梳理她战争认识的思想变化轨迹及晚年思想产生蜕变的成因。与谢野晶子晚年蜕变折射的,既是一个文学家的悲哀,也是作为侵略者的帝国主义日本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9.
《宿世之恋》是收录于小泉八云晚年的文学作品集《灵之日本》(1899)中的一部作品。经考证,该作品直接取材于《夜窗鬼谈》中的《牡丹灯》和明治时期落语家三游亭元朝的《怪谈牡丹灯笼》。而《牡丹灯》和《怪谈牡丹灯笼》直接依据的是中国明代《剪灯新话》中《牡丹灯记》的日本翻案作品——浅井了意《伽婢子》中的《牡丹灯笼》。本文将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方法探究《宿世之恋》的变奏轨迹,从而考察中国小说在其日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而明确小泉八云再现文学的创作方法、主题以及其对纯粹、凄美、超越死亡的爱情的追寻。  相似文献   

10.
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和阿尔志跋绥夫的长篇小说《萨宁》在面世之初都曾引起过关于小说主人公形象的激烈讨论。长期以来,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默尔索与萨宁一直是法国和俄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且极富争议性的文学人物。从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反抗性等角度看,默尔索和萨宁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从叙述方式角度看,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亦存在不同,这也反映出作家创作思想的差异。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经典文学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并通过人物形象的联系和碰撞获得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绿林荫下》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作品。本论文尝试从自然的化身、女性和男性的和谐统一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绿林荫下》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指出托马斯.哈代热爱大自然,同情女性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2.
《妇女杂志》是研究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期刊,也是女性期刊中引进日本学者的女性观最多的刊物。早期《妇女杂志》对于日本学者相关论述的引进偏重于自然科普,具有挖掘女性日常生活史的重要意义。随着1921年章锡琛、周建人担任主编,刊物主旨发生变化,更多关注女性解放思想革新。日本学者与谢野晶子、山川菊荣等人的观点给五四女性解放带来启示,引起时代性讨论。在译介策略上,中国学者对日本学者的观点也秉持兼容并包原则,对于社会主义女性解放思想、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女性参政观点一律予以接纳。对爱情婚姻问题给予极大重视,从而引入了日本作家有岛武郎情死事件大讨论,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婚姻革命问题形成了印证争鸣关系。反映出对于共同的东亚妇女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1918年,周作人将日本女性主义者、著名诗人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一文翻译后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创了中国日本女性文学译介的先河。迄今,已有150余位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相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成为近百年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风格独具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域外文学审美取向史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4.
《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连载于香港《新晚报》。金庸改变了前两部作品的形式、风格。这也是金庸年轻气盛、艺高人胆大,一个长篇小说写了一百年的故事,但是把这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天之中来写。这也是金庸做过编剧所积累的本事。在戏剧界有一个规律叫做“三一律”,这是古典创作的一个规律,要求优秀的戏剧必须把故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一天之内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5.
《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熟的作品。女主人公爱玛由于对自己的聪 明才智过分自信而妄图干涉他人生活, 但却屡屡犯错并陷入尴尬境地。小说主人公的塑造选取独 特视角, 让读者能够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反映出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体 现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日本当代女作家柳美里于2000年完成的《命》,是一篇备受瞩目和欢迎的作品。作品以私小说的笔法,诠释了爱情、婚姻并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爱情困境往往是女人的魅宝。小说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在令人感伤的调子里,触及了生命意义、价值和作家的个性体认。自述了她从怀孕到成为未婚妈妈的艰难,和面对以前的情人、自己的恩师"东"生命即将完结时的无奈。强烈地表现了作家渴望通过文字探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观倾向,即便是濒临迷茫与虚无之境也在所不辞。从而为柳美里小说风格的形成,平添了一条韵味独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自1851年问世即成为霍桑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它的发表给霍桑带来很高的荣誉。象征的手法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霍桑用象征手法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了作品的主题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3,(4):65-72,129
如何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进而迈入其行列之中是明治日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明治日本的这一时代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因为归根结底《武士道》是一部表达了明治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之诉求的书。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渡户稻造所流露出的欲消除西方世界对日本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的焦灼意识,这无疑在深层次上喻示着《武士道》一书的主题和本质。如果从这一角度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加以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士道"的书,莫如说其实际上是一部以"武士道"的名义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道德的书。该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的"优秀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客观上使一种"理想化的武士道"作为国民道德而被树立起来,给日本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憧憬和向往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就知名度而言,吴绛雪的《栀子同心图》远不及她的《咏四季诗》。这也许是因为后者轻灵别致、上口好记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性格中存在深刻的两面性,这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有深刻的体现。本尼迪克特本人在这苓书中作出许多具有先见性的预见,而且有些预见在现实中得到了应验,使得她的书籍历来成为研究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之一。从“菊”与“刀”这一柔一刚的比较中就体现出了日本人的两面性,但这个两面似乎较难去达到协调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