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部署经历了从"防苏"到"防扩散"、再到"巩固海湾领导权"的两次战略转型."9·11事件"以来,国在海湾地区军事基地的战略任务从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临时性任务转向建立美国主导的海湾安全架构、反恐和遏制伊朗等长期性任务,署范围由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沙特转向依靠海合会所有成员,国-沙特单一安全架构逐步被美国-海合会多元安全架构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27—29日,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第20次首脑会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沙特、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五国的国家元首和阿联酋副总统出席了会议。会议的口号是“同心、携手、共命运”。会议期间,与会领导人着重讨论了海湾国家经济一体化问题,另外还讨论了当前海湾、中东以及整个世界的形势、海湾国家的防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Cooperation Council for the Arab States of the Gulf,简称海湾合作委员会或海合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区合作组织,成立于1981年5月25日,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成员国。近20年的时间里,该组织在加强成员国间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调解成员国内部及其与其他国家间的争端,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湾六国经贸现状海湾六国同属阿拉伯民族,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相似,民族文化相通,有着共同合作的优势。1981年5月25日,海湾六国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共同签署了阿拉伯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下称“海合会”)成立宪章,同时签订了《海合会国家经济一体化协定》,自此开始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20多年的历程中,海湾六国密切关系,协调政策,加强合作,促进各国经贸领域的共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作出了可喜成绩,成为中东地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典范。进入21世纪,海湾六国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2001年底在阿曼首都马斯…  相似文献   

5.
在安全与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海湾战争后的海湾国家关系陈双庆海湾(又称波斯湾或阿拉伯湾),以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蕴藏丰富而著称于世。海湾地区包括8个国家,即两伊(伊朗和伊拉克)和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六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  相似文献   

6.
中东变局使沙特内稳外联的外交战略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东政治动荡、恐怖主义及来自伊朗的威胁,被沙特视为对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构成威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叠加迫使沙特必须改弦更张,以新的外交姿态和行动加以应对,以恢复地区稳定,维持沙特的伊斯兰领袖地位。但由于在海合会整合、阻击伊朗、叙利亚干涉等问题上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沙特的新外交和对地区事务的参与受到极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海合会作为区域一体化组织,一方面推进区域货币和金融一体化,另一方面又是主权财富基金的发源地和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海合会成员国主权财富基金在区域内的投资呈现出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潜能,它不仅投资广泛,而且出现了合资主权财富基金。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产业结构趋同导致投资品种单一、区域大国的影响,以及政治发展的障碍等。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 Emir-ates),简称"阿联酋",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和乌姆盖万7个酋长国组成.它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临海湾和阿曼湾,扼海湾交通要道,西北部与卡塔尔为邻,西部、南部和西南部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部和南部与阿曼毗连,隔海湾与伊朗相望.  相似文献   

9.
1998年12月9—12日海湾合作委员会第19次首脑会议在阿布扎比召开。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5月,是由阿联酋、巴林、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六国组成的阿拉伯海湾地区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宗旨是加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体化。这次首脑会议就当前紧迫的石油价格形势、地区合作、中东地区局势、海合会与伊朗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最后发表了《阿布扎比宣言》。这次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是: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东盟主要成员国的海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成员国除老挝外都与海洋相邻,本文拟分析东盟主要成员国的海洋战略,包括目标、目的和谋略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油价下跌的冲击后,富产石油的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简称“海合会”,由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组成)国家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石油产业,推动“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构建金融资本市场,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实力,逐渐实现了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2.
伊朗的崛起是新世纪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突出现象,沙特等海湾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就是联合起来,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事实上的“遏伊联盟”基于沙特和伊朗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收缩战略的大背景,以沙特国内政治变化为动因.该联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联盟的威胁认知基础比较脆弱,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且其主导国——沙特所实施的极端化政策无法获得认同,实际上弱化了联盟.“遏伊联盟”从长期看有利于地区战略格局的稳定,但在中短期内对地区安全形势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既会加大热点问题解决的困难,又将激化教派矛盾,还可能破坏结盟的沙特等海湾国家国内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阿曼苏丹国 (简称"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通往印度洋的门户.阿曼的东北部濒临阿曼湾,东南和南部邻阿拉伯海,西南与也门共和国相接,西部邻沙特阿拉伯,西北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北面隔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相望,北回归线横穿该国.  相似文献   

14.
以伊斯兰意识形态、石油经济和美沙联盟为基础的外交是沙特成为海湾强国的三大基石.就当前世界格局而言,后两者不足以对沙特构成威胁,而伊斯兰意识形态瓦哈比主义(Wahhabism)使沙特王室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从1744年,阿拉伯半岛上最大的部落首领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为赢得整个半岛的统治权与瓦哈比教派联盟至今,沙特王室及其祖辈与瓦哈比教派结成的政治宗教同盟已达270多年.兴起于18世纪,于1932年被沙特阿拉伯王国立为国教的瓦哈比教派,是沙特实现国家统一、维护王权的精神武器,同时也被认为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早期形态.①在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是一支分裂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展。建立在互有所求基础上的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有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谈判,以1995年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合作范围由能源、环境、工业、标准化和关税、人力资源和投资等传统部门向经营合作与文化合作新领域拓展,取得明显效果。但双方在自由贸易谈判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乃至谈判处于停滞状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湾合作委员会或海合会)成员国缺乏一种得到欧盟认可的统一的对外关税是最主要症结之一。因此,双方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6.
1960年9月10日—14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在巴格达开会,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现有成员国13个。该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旨在单独地和集体地维护成员国利益的最有效的手段”。 1961年9月1日—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相似文献   

17.
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油王国和世界穆斯林第一大和第二大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所在地。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大国地位及在伊斯兰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独特影响力。多年来,沙特凭借深厚的宗教底蕴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中亚国家开展泛伊斯兰外交。而沙特是典型的"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里亚尔外交"1便成为沙特中亚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邹志强 《和平与发展》2012,(1):62-66,70
沙特阿拉伯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石油,自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和世界石油需求量的猛增,使沙特迅速富有,一跃成为G20成员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占有重要一席。由于沙特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中,沙特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海湾六国的军火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海湾战争结束后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军火贸易兴旺的原因,并对这6个国家的军火交易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了6国军火贸易的特点,并指出,由于海湾是诸多大国的利益所在和矛盾交汇点,海合会6国的军火采购热潮将不会消退。  相似文献   

20.
陈沫 《西亚非洲》2006,(9):47-51
石油价格高涨及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动荡,对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国随着石油需求的增加,寻求石油来源的稳定和安全日益重要。中东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性,油价、美元走势等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着沙特的石油生产,使其积极地寻求稳定的出口市场。中国与沙特具有以有益的合作方式开发利用这一利于两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以实现共赢的基础。在了解发达国家在海湾及沙特石油领域的活动和沙特石油产业现状的前提下,中国在与沙特石油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