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国家所有制的实质是“政府所有制”,它在实践中演化成了官僚阶层的私有制。在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俄罗斯选择了一条激进式的产权变革道路。尽管俄罗斯的产权变革长时间地陷入一种非效率制度均衡之中,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俄罗斯国有企业产权变革必要性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乌克兰在认真总结经济转轨国家所有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时期本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 ,所有制改革模式从急风暴雨到循序渐进地发生了变化 ,从而形成乌克兰所有制改革模式的特点。乌克兰所有制改革模式转变的总体脉络是 :从转轨模式到传统模式再到国家模式。它既不同于“亚洲改革模式”,也有别于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适应型模式”,与俄罗斯的所有制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所以研究乌克兰所有制改革模式的特点 ,可以为经济转轨国家的所有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俄罗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俄政府推行的以私有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彻底打破了原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但是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产生了相当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1996年,俄政府在总结前一阶段私有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改革战略,使改革的重点正在从“财产私有化”向“管理私有化”转移。透视俄国有企业改革的风雨历程,对于探索转轨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国企改革思路和政策调整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中越渐进式经济改革与东欧经济改革的比较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过程的核心。企业改革有下列3种选择:(1)将原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2)发展非国有的所有制形式,包括私有部门;(3)国有企业私有化。再加上怎样配置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顺序非常重要。与东欧和前苏联相比,中越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在没有可怕的经济后果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成功应部分归功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如其国有企业相对较小)和改革的配置与顺序不同。东欧国家强调对现有企业彻底地私有化,而中越则更多地集中精力发展私有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对这种间接…  相似文献   

5.
在柬埔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在70和80年代的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柬埔寨经济落后、物资短缺、财政收支赤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柬政府于1987年开始鼓励私营经济和家庭经济的发展;1988年,国有企业也开始在国家计划体制下获得了“自主权”。1989年初的宪法改革,使遗产继承权和传统的土地使用权又重新归还给个人。1993年9月正式通过的新宪法,把私有制包括柬埔寨公民拥有土地的合法权益奉为神圣的权利;公民可以自由贸易,同时禁止侵占私有产品和财产,不允许强迫公民向国家出售产品。 1993年,尽管在税收、控制政府支出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柬埔寨的财政状况依然糟糕,大部分人口仍依赖于仅能糊口的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仍主要来源于贸易。自从1994年3月以来,促进经济稳定、机构改革、基础调整、鼓励私营部门参与、推动本国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工业潜力和推动农村发展等等,一系列内容已经成为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财政收支赤字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6.
在拉丁美洲现代历史上,“秘鲁样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1968年10月3日,以胡安·贝拉斯科将军为首的军政府执政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民主主义措施,宣布要以国有化、土地改革、建立“社会所有制”为三大支柱,创立一个“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独特的“社会发展样板”。后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人来说,1998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那年两项改革永久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其一是住房体系被全面市场化,这非常重要,因为在此之前,老百姓即使有房住,也不是自己的财产,更不能买卖,也就是说,老百姓既无财产、又无股权,是真正的无产者,衣食住行都靠单位,而不能自由支配。但住房市场化改革后,房子可以私人拥有并能自由买卖,不少老百姓从此成了有产者,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社会转轨已历时近10年。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但在俄罗斯,私有化并没能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带来的却是经济寡头的垄断;民主化也并没有带来自由主义原则的胜利,带来的却是权威主义政治的兴起,从而造成了政治寡头的统治。然而历史毕竟已经前进了一步。私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以后,市场机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带来中产阶级的发展;而权威主义取代集权主义以后,民主化的完善也可能带来自由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的拉美新一轮左翼政治浪潮是对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其意识形态在拉美的霸权和主导地位的一次强烈回应。左翼政府提出新发展主义和"21世纪社会主义"两种替代发展方案。前者较为温和务实,对市场和国家干预的优缺点都有所承认,尊重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后者则大胆而激进,试图找到一条能彻底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两者都进行了广泛的政策调整和实践:经济领域以国有化、土地改革、价格控制、外汇管制为主;社会领域以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社会救助和扩大公民权为重心;在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方面则倡导独立自主意识,反对以美国为主导的拉美一体化。总体来看,拉美左翼政府的新发展主义和"21世纪社会主义"重视国家作用,将社会公平和再分配作为政府首要议程,通过国家的积极干预来实现减贫及财产、权力再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对新自由主义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纠偏,也是对新发展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然而,左翼政府施政主要借助大宗商品繁荣带来的收入,政策调整的基础薄弱而不稳。拉美左翼未能确立一个真正可以替代新自由主义的、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1985年7月,阿兰·加西亚领导的秘鲁人民党执政后,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调整经济政策和以反腐败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本文对秘鲁进行的反腐败政治改革作一探讨。从殖民时期起到现代,拉美各国先是普遍受到外国殖民者政治奴役和控制,继而又被军人统治所取代,迟迟没有转入发达民主政治的轨道,政治开放、官吏清廉、公民参政、社会昌明,尚未在拉美各国出现。秘鲁亦不例外。譬如贝拉斯科军人统治时期(1968~1975年)  相似文献   

11.
巴特列—奥多涅斯两次就任乌拉圭总统,在任期间他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他巩固红党力量,依靠红党管理国家,倡导修改1830年宪法,努力推动实行普选制和无记名投票来扩大民主。为避免总统独裁,他提出了集体执政概念,并试图将集体执政纳入宪法。尽管巴特列在卸任时没能完成宪法修改方案,但随后的1918年宪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他的思想。巴特列的改革开启了乌拉圭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开拉丁美洲之先风的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2.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第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开放市场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和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 ,是很难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的。第二 ,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 (联邦政府 )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避免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因利益再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加剧 ,减少经济改革对社会的冲击 ,保持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第三 ,必须重视农业发展。笔者以墨西哥为例 ,阐述了政府在改革进程中忽视农业发展造成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公平分配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分配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人们长期探讨的焦点问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更告溅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解决好公平分配问题对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此做一理论浅述。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人身生产要素仍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而且物质生产要素的公有制也只占主导地位。与公有制并存的还有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这说明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个人不仅作为劳动者投入人身生产要素,而且还作为私有者投入物质生产要素。与这种生产要素的占有格局相适应,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劳动者个人对必要产品的分配,而且还存在着不同所有者对社会总产品中  相似文献   

14.
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阶段,其共同特征是政府开始充当一定的角色,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道路。二战后是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与发展阶段,各国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主要保险项目和管理机构,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从单纯依靠立法间接干预,发展为直接建立统一的机构,强制性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并实行全面的监督与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西欧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展、进而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近20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在经济繁荣、国家税收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盲目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保险津贴标准,增加福利项目,放宽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条件,结果导致社会保障费用的大幅度持续增长,从而使这一制度在70年代中期以后因经济危机而遇到严重困难,各国不得不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最主要的做法是从管理体制上“开刀”,从“国家化”向“私有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对拉美国家社会冲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所导致的社会局势失控、社会动荡以及民众和某些社会阶层对国家体制有组织的反抗。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社会冲突,但最根本的社会冲突是由社会不平等、由各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传统财产占有制度孕育了拉美国家早期的社会冲突,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社会政策的体制设计缺陷削弱了其缓和社会矛盾的能力。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有潜在的和间接的,也有公开和直接的。20世纪以后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出现过4次高潮。社会冲突损害了拉美国家的总体形象和投资环境,危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动摇了民众对经济改革的信心,损害了国家的竞争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拉脱维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名义账户制”改革的国家。改革前拉脱维亚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很慷慨,但财政不稳定,养老金支出不断上升。为此,拉脱维亚进行了“名义账户制”改革。新制度包括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名义账户制”计划,第二支柱是国家强制性积累制计划,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性私人养老基金储蓄计划。本文对改革以来新制度的运行情况做了评估,认为新制度成功地保证了财政可持续性,增强了公平性和透明性。但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方面,三支柱改革次序和第二支柱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与发展失调--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整体评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拉美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实现由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因此,对拉美改革成效的评估,应着眼于经济体制与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这三个层面.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进行得可谓轰轰烈烈,经济体制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面却乏善可陈.拉美国家的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和失误.(一)改革措施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二)未能正确处理市场开放与生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三)资本集中的趋势在强化.(四)靠外资来促进进口和推动经济增长.(五)汇率与利率政策失当.(六)财政改革计划没有达到目标.如果把拉美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都归咎于拉美各国政府的决策不当,恐怕是缺乏说服力的.新自由主义对拉美经济改革的影响不容忽视.新自由主义对拉美产生的消极影响可归纳为限制了拉美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在改革与发展关系上误导拉美,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误导拉美.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吉尔吉斯斯坦在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帮助下,对从苏联继承下来的传统社会养老制度进行了艰难的改革,其主要成绩是引入了名义账户制度.10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名义账户制度改革虽然暂时缓解了其经济和社会转型初期暴露的突出矛盾,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制度设计问题,吉尔吉斯斯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养老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名义账户制度运行存在许多制度障碍,改革不彻底,未来的政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是苏联几十年来不断积累、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而政治体制上的漏洞是关键性的因素。苏共未能正确处理好公民、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把所有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担负了无限的责任和沉重的包袱。在苏联体制中,由于立法权的范围缩减以及党务行政官僚作用的急剧加强,官僚制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机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苏联党政精英为侵吞国有资产背弃共产主义信仰,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苏共真正的“掘墓人”。此外,苏共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和金钱面前,逐渐丧失了警惕性和免疫力,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拒腐防变机制,在官僚主义的侵蚀和集权制的庇护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20.
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积极地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并寻求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绩效,保证政治和社会稳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政府改革与相关政策呈现出不同特征,发生了由向马来人倾斜的"新经济政策"到强调族群和谐的"一个马来西亚"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