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西伯利亚研究》2009,36(2):F0003-F0003
刘爽,1955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俄罗斯所所长、《西伯利亚研究》主编,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及苏联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东北地方史、史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科研管理项目、黑龙江省软科学项目等多项。著有:《现代社会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哈尔滨俄侨史》、《哈尔滨犹太侨民史》等专著。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使俄罗斯工人阶级不仅丧失了领导阶级地位,并且自身权益屡遭破坏.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俄罗斯工人采用各种运动形式进行抗争.当代俄罗斯工人运动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衰退时期、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全球性危机时期.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反犹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沙皇时期是国家主导的反犹,苏联时期是带有严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反犹,而当今的俄罗斯则是民族主义旗帜下的社会反犹。本文在追溯历史的同时,重点考察当今俄罗斯的反犹主义,揭示俄罗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反犹倾向、反犹宣传、反犹行为以及反犹在俄罗斯政党中的表现,并分析当代俄罗斯反犹的现实原因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曲折多变的过程。其特点是经济渗透性的掠夺贸易和不等价交换。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东北的中苏边境曾开展活跃的边境集市贸易。建国前夕,中国东北与苏联的边境贸易对巩固东北解放区,繁荣东北解放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 ,是俄罗斯外交思想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随着“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进即已展开 ,并且成为苏联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反思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续进行着。如果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主要是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的话 ,那么 ,到这一时期 ,这种反思又构成为俄罗斯外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复兴的欧亚主义具有文化特征和理论意义,对当代俄罗斯外交具有重大影响。俄罗斯欧亚主义是俄罗斯自身文化因素的产物,研究具有鲜明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欧亚主义,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今俄罗斯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 俄罗斯素来是一个史学昌盛的国家,从基辅罗斯时期修道士编写历史,到帝俄时期职业史学家撰写历史,再到苏联时期历史学家用马列主义方法研究历史,以至今天俄罗斯历史学家致力于向新史学的转型.已将近千年.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然而,俄罗斯史学素来不为西方所重视,帝俄时期是如此,苏联时期更不在话下.英国著名史学家古奇在他的史学史名著中将19世纪的俄罗斯史学纳入"诸小国"一章,只给予了两页半的篇幅[1];而美国史学家汤普森在自称"全面而连贯"的<历史著作史>中,将马列主义史学附于"东欧和巴尔干诸国"一章中,也只是几笔带过[2].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东部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资源特色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十分重视东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特别是《2013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这三个重要战略规划纲要的出台和实施,使俄罗斯东部开发新战略的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更加清晰。本文在重点考察俄罗斯东部开发新战略提出背景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接和互动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受到网络的影响,也曾经历阅读危机,但书籍仍然是俄罗斯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人生的导师。俄罗斯让世人明白,是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使俄罗斯的国民素质大大提高,而较高的国民素质是苏联解体后政局动荡时期国家未发生大的动乱的原因之一,也是俄罗斯再度崛起的有利因素。俄罗斯的经验也启发我们,阅读及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将是中国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This analysis re-examines Russo–Cuban relations in the period in which Boris Yeltsin was Russian President using previously unseen documents housed in the Ministerio de Relaciones Exteriores de Cuba [MINREX] archive in Havana. A number of conclusions offer themselves including that the relationship remained key for Havana throughout the 1990s, despite a Cuban ideological aversion to the Russian reforms of the early to mid-decade and the subsequent “new realities” of Russo–Cuban relations. Cuba desired a relationship that preserved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Soviet–Cuban relations, which MINREX officials strove to achieve by purposefully creating a political legacy from the Soviet era, whilst also specifically lobbying members of the Russian political elite who had sympathies with the Soviet period. This development has resonance for contemporary Russo–Cuban relations that are at their most robust politically since 1991. Consequently, the Soviet legacy remains both much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and deliberately created by Cuba.  相似文献   

12.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n contemporary Russian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of changes in the two countries’national interests there is much more work to be don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Russia’s recent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a mean that Russia research should be both wide-ranging and profound. Chines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Russian studies should focus not only on strategic trends in politics,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on the minute details of the changes Russia has undergone.New angles and new methodologies are required for Russian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oviet/Rus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studies starting from the end of Second World War until the present. It reveals that Soviet IR studies were based on a mixture of realism and Marxism–Leninism, with realism predominating. It was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Soviet understanding of IR, and it continues to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even now on both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IR. The author then analyses barriers to the formation of a national school in IR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contemporary state of Russian IR studies is also discussed.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country led to a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n IR studies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IR institutions, new journals, and new universities in and outside Moscow). Influences on Russian IR studies from different national schools (American, British, and French) are also touched upon.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和中俄能源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具有一贯性,即使用"能源武器"开展对外能源合作。但与苏联和叶利钦时期相比,当前的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更为灵活和务实。俄罗斯不仅要利用能源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还要运用能源武器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中俄能源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但由于俄罗斯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以及采取"捆绑式"能源外交,使中俄石油管线的修建一波三折,天然气合作依旧处在初级阶段。中国应加强对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研究,认清两国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双边和多边的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朝鲜人向俄国移民的初期,移民得到积极安置,此后每年都有大批朝鲜人迁入俄国,他们逐渐成为俄国远东地区的主要劳动力。朝鲜人向俄国远东地区移民,不仅受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更取决于俄国、朝鲜乃至中国的国内状况,它是在国内外综合因素作用下所引发的一种国际移民现象。  相似文献   

16.
雄踞世界70余年的苏联于20世纪末剧变、解体,成为中国学术界对苏-俄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现时我国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没有突破研究方法、思路上的传统定式,因此用新理念、新方法探讨苏联剧变的研究成果十分少见,致使现今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移民最早出现在远东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国移民在远东重新出现。随着中国移民的出现,“中国威胁论”等反华言论也逐渐在远东蔓延开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滑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导致了俄罗斯人的失衡心理,这是远东“中国威胁论”产生的主要根源。此外,前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俄两国人民血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恩怨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后,俄乌关系史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在《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及其影响、俄罗斯帝国版图内的乌克兰、乌克兰分离主义运动、乌克兰大饥荒、二战中的乌克兰、乌克兰独立等方面。由于从不同视角解读俄乌关系史,加之有些历史问题被人为政治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