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状况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河南和河北省的6个规模化肉牛场随机采肉牛血清89份,直肠粪拭子165份,分别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抗体和抗原。诊断结果:BVDMD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6.2%~65.0%;BVDMD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1%~77.2%。从而证实我国中原地区肉牛群中存在有BVDMD。  相似文献   

2.
用建立的斑点免疫金银染色(DotIGSS)法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抗原,确定兔抗IBV血清工作浓度为1∶400,SPA胶体金探针的工作浓度为1∶80,该法对纯化IB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0.4314ng/点。用DotIGSS与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同时检测15只人工感染IBV鸡的气管、肺、肾病料,IBV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32份疑似IBV感染鸡病料检测,IB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1.0%,阳性符合率为93.3%(P>0.05)。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直接法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LISA)和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耕牛日本血吸虫病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直接法McAb-Dot-ELISA对实验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100%(32/32),对安徽省自然感染耕牛(粪孵阳性)的阳性检出率为93.90%(418/445),对健康耕牛的阴性符合率为98.50%(66/67);而常规ELISA对实验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95.35%(41/43),对安徽省同一地区的自然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90.82%(188/207),对健康耕牛的阴性符合率为86.27%(88/102)。提示,直接法MoAb-Dot-ELISA不仅具有操作简便、反应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而且在阳性检出率和阴性符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ELISA。  相似文献   

4.
乳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分离毒的鉴定陈茂盛寇改霞蒋宏伟吴双民(西安动植物检疫局710068)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危害养牛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于80年代初从进口牛中首次检出BVD/MD,接着又从西藏牦牛和东北黄牛流产胎儿中分离到BV...  相似文献   

5.
1997~1998年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四川等8省(区)部分地区采集肉用牛、肉役兼用黄牛及牦牛血清样品642份,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衣原体抗体.结果肉用牛平均阳性检出率为32.6%(13.6%~72.7%);牦牛为18.7%(10.0%~25.6%);肉役兼用黄牛为15.2%(9.5%~16.8%).  相似文献   

6.
本调查采用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猪囊虫病ELISA检测方法及诊断液,于1987年10月对我区驻陕甘宁青四省(区)部队的17个单位的猪群血清共608份进行了猪囊虫抗体血清学检测,检出阳性42份,阳性检出率为6.91%。17个受检单位的猪群血清有10单位检出猪囊虫抗体,其中,以驻陕西陇县某部为最高,达26.09%,青海玉树分区检出率最低(2.38%),经统计学处理,相差非常显著。按受检单位驻地分省(区)统计结果:陕西检出率为9.52%;甘肃检出率为6.81%;宁夏为5.63%;青海为7.26%,分省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IBDV血清学调查,麻雀的阳性率为7.4%(4/54),鸭的阳性率为95.5%(363/380),鹅的阳性率为9.4%(11/117)。表明IBDV传播已非常广泛,提示麻雀、鸭、鹅特别是鸭在IBDV生态和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IBDV-McAb)致敏的聚苯乙稀胶乳,建立了检测IBDV抗原和抗体的胶乳凝集(LPA)和胶乳凝集抑制(LPAI)试验。LPA可检测出6mg/L的IBDV蛋白。比较了LPA、直接萤光抗体试验(DFA)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三种方法检测IBDV抗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相关性,明确了LPA和DFA的检出率高于AGP,LPA和DF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6%。  相似文献   

9.
用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I)te菌培养液和磷酸酯酶C分别处理的4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浓缩液,经用微量血凝(HA)试验测定,IBVM,.株血义价较高,H(120)和H_(120)株血凝价较低,D_(41)无血凝性,而以细菌培养液处理的M_(41)株,其血凝价最高。通过传染性支气管炎(IB)血凝抑制试验(HI)的研究以及对血清样品和卵黄样品的测定,表明所建立的微量HI可用于鸡m血清和卵黄抗体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首次建立了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株)抗体的方法。特异性鉴定表明,PRRSV不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与美国进口的PRRSV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35份猪血清的阴、阳性检出总符合率为82.9%(29/35),其中Dot-ELISA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进口试剂盒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乳牛衣原体性流产的病原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采自甘肃、陕西和宁夏奶牛场的发生不明原因流产乳牛病料进行了间接血凝试验(IHA)、PCR、病原分离鉴定和MOMP基因检测,证实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对分离株SX5和NX进行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测定,用鸡胚连传20代,SX5和NX株的毒力比较稳定,毒力效价分别为10-11ELD50和10-10ELD50;用这2株菌对小鼠和牛做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免疫鼠5/5和5/5保护,对照鼠0/5保护;免疫牛3/3和3/3保护,对照牛0/3保护。表明,SX5和NX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研制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人工感染12周龄SPF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的动态分布结果,感染后第2周可从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检出CAVDNA,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6周时检出率仅为6.3%(3/48),第7周以后均未能从血液白细胞中检测到CAVDNA;人工感染后第2~12周均能从骨髓、胸腺、脾、肾、肝和腔上囊等组织检出CAVDNA,其中以骨髓和胸腺的检出率最高(85.0%),其次是脾(80.0%)、肾和肝(60.0%),腔上囊最低(25.0%),从12周以后上述几种组织中再未检测到CAVDNA。并从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组织中也分离到CAV。  相似文献   

13.
对从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采集的 2 4株细粒棘球蚴 ,用线粒体DNA的CO1基因和ND1基因结合rDNA的ITS2测序 ,调查了不同地区分离株基因型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 ,所有分离株均为普通羊株 (G1基因型 ) ;CO1基因序列的变异率为 0~ 0 .8% ,ND1基因的变异率为 0 .1%~ 0 .7% ;青海分离株ITS2序列的变异率为 0 .4 %~ 3.1% ;2株青海省西宁市和 1株甘肃省武威市分离株分别在CO1基因和ND1基因序列不同位点发生的 1处核苷酸非同义替换 ,导致 1个编码的氨基酸替代。研究表明 ,我国上述 3省、区部分区域存在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株 (G1基因型 )。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广西奶牛隐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广西9个奶牛场和4个奶牛个体养殖户的1 612头份粪样进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并以基于18SrRNA基因的PCR-RFLP技术对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7个奶牛场发现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隐孢子虫阳性粪样为189头份,总感染率为11.72%(189/1 612)。在感染的年龄段上,1~6月龄犊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1.3%,显著高于7~12月龄的青年牛(9.6%)和大于1岁龄的成年牛(3.8%)(P<0.01)。感染季节以冬季感染较高,但与夏季感染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PCR-RFLP分析显示,分离的7个隐孢子虫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调查表明,广西奶牛隐孢子虫虫株以安氏隐孢子虫为主,感染率与河南、江苏、安徽、吉林等省份相似。  相似文献   

15.
牛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调查我国牛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应用新孢子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IAT)分别检测了来自国内10个省(市、自治区)的262份乳牛、10份肉牛和40份水牛血清。结果显示,乳牛新孢子虫的抗体阳性率为17.2%,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为2.3%,没有检测到既有新孢子虫抗体又有弓形虫抗体的乳牛血清。各牛场所检乳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在0~34.4%之间。在水牛和肉牛血清中未检测到新孢子虫抗体和弓形虫抗体。流产乳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0.2%,未流产乳牛为16.1%,其中血清抗体阳性乳牛主要在妊娠中晚期流产。各个年龄段乳牛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妊娠胎次的乳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确认新孢子虫病在国内大部分牛场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试验(I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4种免疫方法诊断水牛、黄牛和猪的住肉孢子虫病,检出率分别为77.6%(其中水牛为93.4%,黄牛为65.9%),96.1%(其中猪为59.2%,小牛及青年牛为71.4%,成年牛为97.5%),97.5%和97.8%。其中应用IFA、Dot-ELISA诊断家畜住肉孢子虫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试验表明,免疫学诊断技术是当前对家畜住肉孢子虫病进行生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海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青海省泽库县某牧户疑似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的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至第10代,检测每一代细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E0基因。通过分离株接种细胞后产生的病变效应观察、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RT-PCR扩增以及序列分析鉴定了该病毒。结果表明,盲传的每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0基因;接毒后的细胞在盲传至第7代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中能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的特异性荧光;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nm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QHZK株。对克隆的E0基因测序后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JF927789),并将获得的序列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E0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3.6%~9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  相似文献   

18.
对前期研制的布鲁氏菌omp25基因-PCR试剂盒的保存期、特异性和可重复性进行了测定,并应用该试剂盒对采自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新疆省(区)的98头血清凝集试验(SAT)阳性乳牛的6批98份乳样和350头SAT阴性乳牛的2批350份乳样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PCR试剂盒与S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98/98),阴性符合率为97.71%(342/350);从SAT阴性乳牛的乳样中,用PCR试剂盒检出8份阳性,表明其敏感性高于SAT;对2株田间野毒Br-gs和Br-nmg株进行了克隆与测序,二者与标准菌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8%和100%。试验结果证实,本试剂盒的可重复性良好,特异性较高,-20℃下的有效保存期为5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