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冷战遏制理念支配下,里根政府20世纪80年代对苏联制定实施的经济外交政策涵盖了军事安全、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于里根政府采取的经济外交政策,苏联做出了某些政策回应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美国达到了利用经济杠杆损耗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的目标.但是,苏联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相对于其长期的历史积累、庞大的国家规模来讲效果有限,里根政府的对苏经济外交政策只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助推力量,而非决定性力量.在不同的问题领域,里根政府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的效果不尽相同.里根的对苏哲学理念决定了美国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目标的有限性,并导致其政策调整的滞后.  相似文献   

2.
我讲的是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的关系。 先谈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前苏联是超级大国,但是面对的压力很大,所以他的所谓大国责任得到很大的膨胀。在战略层面,反映在1979年对阿富汗的侵占。苏联和美国在欧洲有很多利益冲突。美国和西方以及亲美世界对苏联外交政策有很多批评。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他一方面希望能够缓解军事的压力,以支持国内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又想提高国家的开放程度、民主程度及多元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认为经济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这一分析,文章论述了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应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防止民族分离主义.就经济差距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关系而言,提出要防范民族分离主义,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政治资源谋求国家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防止因经济差距拉大而造成中央权威消失,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坐大;最后要尽可能降低各民族独立的预期收益,实现各民族间经济的最优化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满足.  相似文献   

4.
沃兹涅辛斯基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他既有自己独到的经济理论,又有领导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他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学说。他认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总要服从国家为该时期提出的一定目标。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对计划的重要指令,而计划本身则是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体现。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他认为,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是党和苏维埃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全部斗争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战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在二、三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苏联内外处境严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集中力量搞工业化,以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人力建设国家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客观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在独立后走上一条与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的市场经济道路.在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的文化底蕴对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产生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俄罗斯文化特征对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起着资源和制约的双重作用,对供给主导型驱动机制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扭曲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书作者谢尔戈·贝利亚2授权新华出版社出版他写的<我的父亲贝利亚>一书的中文版,已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是作者写他的父亲贝利亚、他自己和他经历的苏联那个时代的一部回忆录.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91,(4)
11月2日,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斯莫罗金(A·N·Smorodin)和使馆随员柏德福(S·Y·Paltov)到我所访问。陈吕范所长和我所其他研究人员接待了苏联客人,并与苏联客人进行座谈。 陈吕范所长对两位苏联客人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们研究所接待过许多外国客人,但还是第一次接待苏联朋友,希望通过两位苏联朋友的访问,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我所同苏联学术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苏共经济建设的成效与其垮台的关系,至今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明确指出:从综合的质的方面考察苏共执政以来经济建设的成效,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苏共并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这主要表现在:1.由于苏联体制模式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递减,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2.由于受体制的制约,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难以改变,结果使经济长期处于高投入、低效益和没有竞争能力的落后状态;3.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为军备服务,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一直是短缺经济;4.经济理论的僵化与教条化,成了阻碍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都说明,苏共执政时期的经济,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共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也就成为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外债形成于推行经济改革的苏联时期,恶化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外债问题仍是俄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十几年,俄为解决外债问题作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但相对总量不大的GDP而言,外债负担仍然较重.俄外债问题能否最终解决,根本地取决于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和出口能力以及国际能源市场行情,部分地取决于与债权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通",也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提出者。1946 年他向美国发回长电,1947 年又发表 X 论文,分析苏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在美国政坛和民众中引起震动。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再分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仍被他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言所折服。他对苏联的民族性格、苏联外交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理解,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俄罗斯( 苏联)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以宅旁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个人经济是苏联集体农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限制。战争的爆发给苏联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集体农庄的社会生产无力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农村的个人经济成为农民生存的唯一保障而得到很大发展,通过集体农庄市场个人经济也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个人经济的发展对集体农庄制度带来很大冲击,这也成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肇因。  相似文献   

14.
正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解体,但苏联留下的思想理论遗产,并没有定论。苏联解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和国际战略格局,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沉重的。苏联解体是人文科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世纪难题,因为它涉及国际共运的兴衰浮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自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研究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其中传统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联解体了,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传统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经济外交与俄罗斯十年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俄罗斯经济不断走向复兴是俄罗斯开展经济外交的物质基拙,俄罗斯的经济外交又为俄罗斯经济复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剖析苏联和俄罗斯史上的两大失败经济外交事件及近几年来俄罗斯经济外交的两个成功案例,经济外交不仅可以服务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也会深刻影响一...  相似文献   

16.
伊本·赫尔敦是中世纪突尼斯著名学者,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孟德斯鸠.在先进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指导下,他把经济当做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国家和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用经济社会学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发现了许多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并在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系统探讨了经济与政治等的相互关系.他的经济思想愈来愈受经济史研究者的重视.他也被认为是1000年来最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冷战以来苏联与巴西的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复交的曲折过程:1945年苏联与巴西建立了外交关系,1947年巴西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1961年巴西恢复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从有限接触迈向务实合作.苏联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后,双方仍偶尔发生接触,但仅局限于经贸领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与巴西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的趋势凸显.究其原因:一是国际舞台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巴西同美国的关系出现恶化;二是经济形势的恶化迫使巴西政府加强与苏联的关系.冷战结束以后,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经历短暂挫折后恢复了与巴西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互信和合作,两国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已有十年时间.虽然目前俄罗斯经济出现好转势头,但俄罗斯还未建立起能够给多数居民带来福利保证的稳定有效的市场经济秩序,其经济转轨任务并没有完成.本文首先就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进程作了整体性回顾与说明,在此基础上,结合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环境,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俄罗斯社会经济制度的自身特点.同时,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转换,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营投资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方面出发,就俄罗斯走向"有效的市场经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出现的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区域,呈现出"一大多小""一强多弱"结构.在俄罗斯主导下,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事上建立了紧密联系.该地区构成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对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美欧对后苏联空间的介入与影响日益增强,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使俄在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受到掣肘.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依靠独联体、俄白联盟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尽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先方向这一原则不会改变.后苏联空间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20.
自由市场与西方民主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两个主要制度依托。如果说冷战时期存在着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两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苏联的解体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历史终结,而美国主导的西方模式随之似乎成了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和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一开始就将美国式民主和自由市场作为其经济政治转型的目标模式,中国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下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与改进。20年后,这一历史进程的结果已经显现,以市场化为目标的中俄经济政治转型走向了不同于美国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与之背道而驰的经济政治体制——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与非西方式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