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和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研究的兴起,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日益突显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即强调区域主义和区域主体在解决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各个层面安全问题中起核心作用的"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 Regionalism)研究.  相似文献   

2.
欧洲的联合模式及制度安排体现了政府间和超国家这两种性质并存的特殊性.政府间性质是指在欧盟内部以主权国家为主的政府间合作,它具有平权合作特征;超国家性质则体现在欧洲范围内的整合式扩大.本文面向由此形成的欧盟现行制度,在界定欧洲联合历史动因和其哲学方案基础上,对欧盟成员国间"平权合作"(国家层面)和欧盟层面"整合扩大"(超国家层面)这种双重治理所致的一体化内在矛盾和冲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流、思维的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语言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敏感,变化也比较快。这些年来俄语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具体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词语的替换、旧词的复兴。种种语言现象表明,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世界,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究竟如何看待和定义这种"大变局",它是否意味着新的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秩序已经形成,国际社会还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判断国际战略格局变迁主要有两个指标,那就是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问的力量对比和维系国际秩序运转的规制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这两个层面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仍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联盟的综合国力能与美国相匹敌;另一方面,仍没有一套新的国际机制和规则能取代美国所主导的国际规制.  相似文献   

5.
当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经济体系约束也越来越明显.在周边层面,以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为导向,"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正在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层面,以美欧"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定"(TTIP)为导向,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大调整.国际经济体系的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针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应对措施.其结果必然会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郑在浩 《东北亚论坛》2013,(6):36-41,126
韩中关系在建交后的20年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两国应审时度势,提防没有根据的乐观论,管理和防范韩中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严重问题,尤其应该从八个层面(历史,经贸,规范,朝鲜核问题,韩美同盟,管辖海域,韩半岛统一,互相认知)考虑韩中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的一些问题。总之,为了共同迎接21世纪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必须摆脱所谓"受捆心态",并且韩国也该摆脱"小国心态"。两国此后更须加强战略性沟通以及人文纽带从而扩大利益和价值的聚集带。并且,两国要更加努力,跨越"求同存异"从而达到"求同缩异"。  相似文献   

7.
韩中关系在建交后的20年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两国应审时度势,提防没有根据的乐观论,管理和防范韩中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严重问题,尤其应该从八个层面(历史,经贸,规范,朝鲜核问题,韩美同盟,管辖海域,韩半岛统一,互相认知)考虑韩中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的一些问题。总之,为了共同迎接21世纪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必须摆脱所谓"受捆心态",并且韩国也该摆脱"小国心态"。两国此后更须加强战略性沟通以及人文纽带从而扩大利益和价值的聚集带。并且,两国要更加努力,跨越"求同存异"从而达到"求同缩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日关系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点。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中日互惠关系,意味着"经济依存与政治互信"应成为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石。新时期中日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段"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中段"碰撞期"(新世纪开始至今)和期望中的后段"构建期"(起始时间尚难最后确定)。中日关系在冷战结束后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也确立了经济因素主导两国关系、政治上保持求同存异的新时期格局。进入新世纪,两国在发展战略、地区战略上的矛盾凸显,中日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颠簸震荡。当前,我们仍处在中段"碰撞期",但已开始为走出"碰撞期"而进行深刻的思考。由于中日关系特有的复杂性,从深入思考走向积极构建不但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必将会经历种种困难和曲折。需要指出的是,思考与构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着眼于构建的思考本身就带有构建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在全世界的流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引发了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既是契机,也是考验。但不同层次上的国际合作状况有所不同,对全球治理的意义也有差异。从"促进公共卫生的全球治理"层面看,以联合国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上间接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这次抗疫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在"卫生问题全球治理"层面,世界卫生组织利用专业优势,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支持全球公共卫生的治理"层面,比较突出的是东亚国家中中、日、韩和东盟国家在既有合作框架下进行了有意义的合作。非国家行为体积极投入国际抗疫合作,展现出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和潜力。中国政府和社会都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但因国际关系总体环境恶化,在应对疫情过程中,金砖组织并没有在已有的合作框架下启动应对疫情冲击的合作与对话。世界卫生组织因为个别国家的不负责任行为而受到指责,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是一个重大打击,也为其他领域的全球治理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10.
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巴西经济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虽然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使巴西摆脱"外围国家"(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至70年代巴西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同样也没有缩小与"中心国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处于第三世界。而同时期的美国在独立后开始实行保护主义进口替代,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工业,美国也由此在20世纪初期迅速成为"中心国家";至20世纪70年代全面自由对外贸易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中心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武装冲突升级,哈马斯武装攻占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加沙的官邸,阿巴斯下令解散由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担任总理的民族联合政府并组建"紧急政府"。国内学界称此事件为"加沙事变"。加沙事变是"后阿拉法特时代"的巴勒斯坦缺乏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巴内部路线和权力斗争加剧以及以色列和美国的高压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情况看,不排除巴勒斯坦"两地分治"长期化或事实上形成"一国两制"的可能,但巴要建立两个国家则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巴内争不止的态势对地区安全局势、巴以谈判进程以及美国的中东政策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达 《东北亚论坛》2019,28(4):34-46
2018年以来,中美经济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中美关系质变的背景下构建中美经济关系的"新范式",成为事关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关键。确立中美经济关系"新范式"的经济逻辑体现为三个"难以为继",即中美两国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失衡的总体格局难以为继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三个不变,即中美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属性没有变、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中大国协调的必要性没有变。因此,在诸多领域的中美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石。确立中美经济关系"新范式"的宗旨在于以双边经贸利益的共生性和包容性对冲两国地缘政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这一"新范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竞争合作、分歧管控以及深化融合。特朗普政府的"全政府"对华竞争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对"新范式"的确立构成了挑战。对中国而言,尊重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逻辑、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透明度与可预期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13,(1):79-90,129
"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1]而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面对东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新的地区安全环境,对于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新政党来说,其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只能是原自民党政府的继承和延续,不会因新政党上台执政而发生战略性"急变"。2011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形势因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摩擦加深以及日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的新纠纷等等,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民主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面临着新难题和新挑战,也逼迫其在安全政策上作出新调整。但这些调整仅仅是根据新形势变化作出的政策对应,多属于"策略"层面。野田首相其人、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圆滑,为日本走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局"多少会增加一些新变量。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世界剧变之后,土耳其深度介入以叙利亚问题为核心的新一轮中东地缘战略博弈。随着叙利亚问题的演进,冒进的外交策略让土耳其疲于应付,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库尔德、难民、反恐等一系列国内外问题接踵而至,叠加共振。与此同时,近两年土耳其与美国、欧盟的关系急剧恶化。基于此,在"后叙利亚危机"时代,土耳其开始大幅调整外交策略,并表现出"向东看"的趋势。土耳其改善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并表现出对中国与亚太的浓厚兴趣。历史上,中土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目前,两国又同为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中亚、欧洲的经贸联系更加密切,也使土耳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地缘战略优势,而中土合作也表现出由经济层面向政治、安全层面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盟经济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光盛 《东南亚》2007,(1):7-14
一般认为,东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弱制度”(shallow institutions)或“软制度”(soft institutions)。本文对此并没有异议,也没有假设说东盟经济合作的前途就在于加强制度化。本文所要做的是说明以下问题:(1)国际制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国际制度与地区主义的密切关联;(2)东盟经济合作所采取的制度的现状及特点。一、机制、制度与组织本文所说的机制、制度和组织都是国际层面上的,即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①关于国际机制的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来自史蒂…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呈现东西两线互动的新格局。较之于"东线"(即东亚沿线),中美在"西线"(即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沿线)的利益交汇超过分歧,合作多于竞争。这为两国继续通过合作来满足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确保能源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等共同利益需求,进而利于双方战略关系全局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双方在"西线"已初步形成相互竞争的客观态势,且各有优劣。未来关系的发展仍取决于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失败国家论"和"新帝国主义论"--新世纪的霸权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国际观察》2002,(5):46-50
"失败国家论"认为"失败国家"没有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权利,"新帝国主义论"主张对"失败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两论"是新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英等国提出的新干预理论,"两论"的实质是要美国借当前国际反恐之机依靠武力建立新世纪霸权.在国际社会求和平、求发展的时代,"两论"势必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两论"也不会有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欧洲正在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安全博弈的焦点。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国际格局力量对比正在经历持续且深刻的调整,中欧大国的安全博弈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常态。相应地,如何准确把握中欧大国关系中安全博弈的新常态以及中欧博弈对国际安全格局走向的影响,并加以前瞻性应对,是中国外交在保障国际安全以及维持未来大国协调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和欧洲在大国安全关系持续协调中的"软博弈"(即国际安全的规范与价值的持续碰撞)与角色互换进程中的"硬摩擦"(即中国与欧洲在世界主导权结构中地位与角色的升降变化),共同构成了国际战略格局转型期中欧安全博弈的新常态。理解中欧大国博弈新常态之于国际安全研究则需要透过"‘相互依存式主导权’视阈下的国际社会化"这个两者结合的理论棱镜。在安全领域,中国对欧洲的外交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应当引导中欧关系进入国际安全规范重塑和机制建设进程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如同题为"构建德国的未来"的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所确定的那样,在延续这三个外交原则基础上,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安全问题、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成为德国新政府三大外交政策重点。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三大层面: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这三大维度也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新的主题,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安全观上的"范式转换"。然而对于这一扎根在自由主义之上的理念,学界多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对其内涵的研究相对贫乏。本文以战争——与"人的安全"直接相关的要素——为切入点,在正义战争理论传统的回顾中,通过"何人之安全"和"人之何种安全"这两个问题,揭示和分析"人的安全"观念的复杂与矛盾之处。作者无意否认这一理念的意义,而是期望通过此文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界更多的注意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