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发育的第3.5~20.5天鸡胚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SH)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鸡胚发育的中期(第10.5天),可观察到少量明显的FSH细胞分布于腺垂体后叶,随着胚胎的发育,FSH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发育的第16.5天FSH细胞数量增加到了整个孵化期的最大值,分布于垂体后叶的腹侧,前叶仅有少量零散的FSH细胞;在发育的第18.5天至出生期FSH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早期FSH细胞体积小、细胞浆少、细胞核大,单个或团状分布,随着胚龄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浆增多、细胞浆浓染。结果表明,鸡胚胎腺垂体FSH细胞发生于胚胎发育的中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FSH细胞分布于垂体后叶腹侧。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第3.5~20.5天鸡胚腺垂体糖蛋白激素α亚单位(PGHα)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鸡胚发育的早期(第6.5天),可观察到少量明显的PGHα细胞分布于腺垂体前、后叶,随着胚胎的发育,PGHα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分布于腺垂体前、后叶和结节部,且后叶PGHα细胞数多于前叶。早期PGHα细胞体积小、细胞浆少、细胞核大,随着胚龄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浆增多、细胞浆浓染。结果表明,鸡胚腺垂体PGHα细胞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  相似文献   

3.
采集屠宰母牛卵巢和输卵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继续在体外培养。将发育3 d的牛胚胎于42℃下分别培养0.5、2.0和4.0 h,与对照组(39℃)牛胚胎相比,接触最高热应激(42℃,4 h)处理的胚胎,约50%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下降。而处理组牛胚胎发育到第9d的囊胚数、细胞数及内细胞团与滋养外胚层比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温度升高对牛囊胚期胚胎的发育没有明显损害。对9 d的囊胚进行基因性别分析发现,正常体外培养的雄胚发育快于雌胚,而在发育第3d受42℃热应激后,到囊胚期生存的胚胎性别比率发生改变,雌胚比率高于雄胚,表明雌性胚胎比雄性胚胎具有更强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阴阳因子1(YY1)在水牛植入前胚胎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早期胚胎发育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受精卵卵胞质注射的方法,将线性化处理的过表达YY1质粒注射到体外受精8~10 h的水牛受精卵中,分析其对水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在胚胎发育各个时期检测该基因的表达。同时通过qRT-PCR检测过表达YY1对DNMT1表达的影响来研究DNA甲基化水平。qRT-PCR结果表明,YY1和DNMT1在水牛植入前胚胎的表达模式呈相反的趋势,YY1的表达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增高,囊胚期达到最高,而DNMT1基因在桑葚胚前表达较高,囊胚期表达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注射25μg/mL质粒对水牛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影响(P0.05),取得较高的表达EGFP囊胚(33.3%),显著高于5、15、50μg/mL处理组(P0.05);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胚胎分裂率、囊胚发育率、囊胚基因表达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过表达YY1胚胎在体外受精12 d后仍有囊胚产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各时期胚胎中YY1和DNMT1表达量均有明显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YY1对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没有影响,但会延迟囊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间隙连接蛋白Cx43和Cx45在体外受精绵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各阶段的表达情况,利用RT-PCR扩增得到绵羊Cx43(43 ku)及Cx45(45 ku)基因的mRNA,并进行序列测定。收集绵羊未成熟和成熟卵母细胞以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各发育阶段的卵裂球细胞,通过RT-PCR半定量检测Cx43和Cx45基因的mRNA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x43和Cx45蛋白在绵羊体外受精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表达区域。结果表明,在绵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Cx43及Cx45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Cx43、Cx45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表达微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Cx43和Cx45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了CD3 T淋巴细胞及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在鸡盲肠扁桃体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结果显示,CD3 、CD8 T淋巴细胞最初于20日龄胚胎中出现,而CD4 T淋巴细胞在出壳后1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4日龄之前,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层的中下部区域,而4日龄以后的各日龄在整个黏膜层中均匀分布,CD4 细胞主要聚集在滤泡间区域,而CD3 细胞和CD8 细胞在固有层中和黏膜上皮中都有大量分布.在数量变化上,4日龄时,各种阳性细胞的数量都骤然增加,而到7日龄时,CD3 、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CD4 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从14日龄开始直到35日龄,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加.证实,鸡出壳后初期盲肠扁桃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并在14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研究了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盲肠扁桃体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结果显示,IgM~+细胞在胚胎20日龄时开始出现,而IgG~+和IgA~+细胞均在雏鸡出壳后1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4日龄之前,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下固有层中;4~7日龄时,B淋巴细胞则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的中上部区域,随后各日龄B淋巴细胞均匀地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14日龄时,黏膜固有层中出现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的生发中心,21日龄时可见轮廓更清晰的生发中心存在于黏膜固有层中下部区域,并且生发中心中存在大量的IgM~+、IgG~+和IgA~+细胞.在数量变化上,B淋巴细胞随着日龄增长数量持续增加,直至35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M~+细胞最多,IgA~+细胞次之,IgG~+细胞最少.证实,鸡出壳后初期盲肠扁桃体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35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8.
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对孵化至18日龄的鸡胚进行胚胎免疫注射,免疫后出壳雏鸡淋巴脏器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显示,18日龄胚胎免疫鸡对淋巴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CM )或原始生殖(PGC)细胞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多潜能细胞。ES细胞具有发育分化的多潜能性和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在体外长期培养并具有向机体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1] 。由于ES细胞的全能性,在体外可以分化出包括3个胚层在内的所有细胞,如神经细胞、造血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和原始内胚层细胞等,其某些分化机理与胚胎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是一致的。因此,ES细胞可用于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调控的研究,作为修复器官和器官移植的种子细胞,还可用于…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仔猪感染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后不同时期肺和子宫凋亡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RRSV可诱导宿主肺和子宫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随着病毒感染进程出现不同的特征性变化,早期(感染后第8 h至第3 d)凋亡细胞多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密度增强,染色质浓缩,核仁解体,内质网扩张;中期(感染后第5 d至第9 d)凋亡细胞体积显著缩小,细胞膜突起,线粒体增多,有凋亡小体形成;晚期(感染后第10 d以后)凋亡细胞形态多表现为凋亡小体降解和消失,少数凋亡细胞在凋亡晚期表现为坏死细胞。肺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肺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子宫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子宫内膜细胞和内膜腺细胞。  相似文献   

11.
以艾维茵肉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了垂体-肾上腺轴在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攻击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用IBDV强毒株攻击后,试验鸡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加强,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F)上升,抗IBDV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3(IL-3)上升,T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未经IBD疫苗免疫的鸡由于免疫系统遭到IBDV破坏,在IBDV强毒株攻毒后,抗IBDV抗体、IL-2和IL-3的上升幅度均比经IBD疫苗免疫的低.试验鸡血清ACTH和F分别与抗IBDV抗体、IL-2和IL-3呈显著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显示机体受病原微生物攻击后垂体-肾上腺轴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即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MQ18变异株感染绵羊胚胎鼻甲上皮细胞(OFTu)的病毒形态发生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形成核内包涵体,装配好的病毒通过核内膜获得初始囊膜,以出芽方式出核进入细胞质,在高尔基体区域进行加工修饰、二次获得囊膜后形成完整病毒粒子,以包裹有病毒粒子的空泡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方式,将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内空泡增多,线粒体增生、肿大,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形态异常,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最后细胞破坏、裂解,可见细胞早期凋亡及自噬小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为阐明PR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收集妊娠 2 6 .0~ 2 9.0d的猪胚胎 ,分离培养原始生殖细胞 (PGCs) ,在STO细胞饲养层上生长 ,形成了多能性干细胞 (EG)。发现其具有干细胞的显著特性 ,并能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上皮细胞和胚泡细胞。试验使用A、B、C 3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PGCs ,结果在形成EG细胞集落的数量和EG细胞分化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说明血清的质量和浓度以及细胞因子对干细胞的生成和增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 1、3、5、7、1 0、1 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感染后第 1d ,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 ,第3~ 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 ;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 ,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 ;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 3d ,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 ,第 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随着病程的发展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 1 0d时病变开始减轻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 3d开始升高 ,到第 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 1d就开始升高 ,至第 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 ,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免疫抑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日龄健康番鸭为研究对象,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IL-2和IL-6含量,脾和腔上囊中浆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MDRV感染组番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腔上囊和脾中浆细胞数量在攻毒后第10~20 d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中IL-2和IL-6含量在攻毒后第10 d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较快且持久地降低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破坏免疫器官中的浆细胞,影响体液免疫功能,还影响免疫分子IL-2和IL-6的形成,进一步干扰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从而容易诱发继发感染,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将构建的鹅细小病毒(GPV)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转染鹅胚成纤维细胞(GEF),每隔12 h检测VP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以不同剂量分别通过基因枪轰击和肌肉注射免疫28日龄健康雏鹅,于免疫后第3、7、14、21、28、35、49、63、77和105 d采血,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结果,转染后第24 h即可在GEF中检测到GPV VP3蛋白,第60 h表达量达到高峰。试验组鹅外周血T淋巴细胞D490 nm值在免疫后第35 d达到最大。肌肉注射组和基因枪组免疫后第14~63 d、第7~63 d的D490 nm值分别与PBS对照组差异极显著;肌肉注射组及基因枪组免疫后第21~49 d的D490 nm值显著高于弱毒疫苗对照组;肌肉注射组及基因枪组免疫后第14~63 d的D490 nm值极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表明,基因枪轰击和肌肉注射pcDNA-GPV-VP3均能诱导雏鹅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用禽流感 (AI)H9N2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非免疫蛋鸡 ,并于免疫后第 0、3、5、7、9、11、13、15、17、19、2 1、30d分别测定血清及卵黄中的AI血凝抑制试验 (HI)及琼脂扩散凝集试验(AGP)抗体。结果显示 ,免疫后第 7d卵黄中即可检出HI及AGP抗体 ,以后逐渐上升 ,在免疫后第 19~ 2 1d达高峰值 ,与血清的HI抗体水平接近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表明通过对鸡蛋卵黄AIV抗体检测 ,可以进行AI的疫情监测 ,但卵黄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B细胞表位与猪细小病毒(PPV)VP2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将PCV2ORF2的B细胞表位基因(141~257bp)重组到PPV SC-1株VP2基因的N端,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VP2.ORF2B。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CI-VP2.ORF2B转染至Vero细胞中,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情况。将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并设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亚单位疫苗和空载体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对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比例,PCV2和PPV IgG抗体效价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转染Vero细胞后第48小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检测到特异性蛋白的表达;pCI-VP2.ORF2B免疫组脾淋巴细胞从第7天开始对ConA有明显反应,显著高于对照组;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免疫后第14天检测到PPV/PCV2IgG抗体。提示pCI-VP2.ORF2B能够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