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缅甸民选政府取代军人政府执政后,美日两国的对缅政策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对缅出台“务实接触”政策,既有缅甸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更有美国需要缅甸作为其“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支点的原因;日本则借长期以来对缅“建设性干预”政策和经济合作恢复两国间的“特殊关系”,从而确立其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未来美日都会更加重视两国在对缅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在扩大各自对缅影响力方面的竞争还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
《和平与发展》2021,(3):93-114
本文通过梳理冷战后缅甸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和领导人战略偏好来分析缅甸对华政策。丹瑞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较弱,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较小,但缅甸将安全威胁置于首要地位,强调反抗外部干涉、维护政权独立,形成进攻型战略偏好,缅甸因而采取对华合作战略,试图借此平衡美国威胁。登盛执政时期,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缅甸卷入大国竞争的风险和利用大国竞争获益的机会增大,但缅甸将经济利益置于突出地位,安全威胁感知急剧下降,形成调和型战略偏好,因此缅甸既通过对华合作获取利益,又通过改善缅美关系降低对华依赖。民盟执政时期,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增大、对华合作机会增多,延续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通过强化对华合作削弱美国威胁,同时开展多元化外交平衡中国影响力。军方再度执政后,缅甸面临的美国压力急剧上升,持调和型战略偏好的缅甸领导人将更加靠近中国以抵御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极力推行其"重返亚太"战略,恰逢缅甸的政治转型。二者在短期内产生共振,双边关系迅速回暖。奥巴马任期内,美国试图通过放松对缅制裁、加大对缅软实力输出及寻求美缅合作空间,恢复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并钳制中国的发展。但美国此举并不足以冲击中缅关系。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并发展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中方应倡导中缅在政治层面互信关系的建立、经济层面的互联互通以及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来扩大中缅合作的互利局面。  相似文献   

4.
缅甸政治转型、经济改革与对外战略调整为印度发展与缅甸关系带来新机遇。以两国高层互访为契机,双边在经贸、安全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双边经贸快速增长,边境贸易逐步提升,投资关系有所发展。出于建立互惠型防务合作机制的愿望,两国军事交往日益频繁,军事交流与合作机制化路线日益清晰,海上安全合作成为两国安全合作的新要素。印度为扩大对缅甸影响力,在硬件设施和软性能力建设上加大了对缅援助力度。加强在区域与次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沟通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印缅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是印度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来,印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在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同时,尤其重视与缅甸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尽管受到国内反对派和西方国家的压力,印缅关系仍不断发展。印主要是出于获取经济利益、满足本国能源需求、维护其东北部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有抵消中国在缅甸影响,与我进行能源竞争的意图。缅甸也乐于借此摆脱西方的制裁。这将使我与缅甸的经济合作受到一定影响,并使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复杂化。但从地区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视角看,印缅关系的发展对我有弊亦有利,中印缅三国之间仍有合作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背景下,缅甸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随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中缅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向,突出地表现为美国加强了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具体表现为:加大对缅甸公共外交的投入和预算;重视与缅甸的人文、教育交流;强调对缅甸输出美国政治价值观.美国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对中国影响较为深远,尤其体现在对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对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三个方面.对此,中国政府在对缅政策中应做到与时俱进,建立两国间的互信机制,加强对缅甸的公共外交投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缅油气管道给中缅两国带来巨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将改变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中缅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战略考量,又有地方省区市政府的利益驱动,更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因素。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不仅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辉煌,将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推上新的高度,而且也是中国拓展与东南亚和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缅甸借助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成功开展油气外交使缅甸成为亚洲主要能源国家,振兴缅甸经济以提升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而且提升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中国与缅甸的贸易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互为毗邻,早在秦汉时代就已存在一条由商旅开辟的、经由云南通往缅甸抵达印度的“滇缅古道”,自古以来双方往来密切。汉朝时就有掸国遣使贡献珍宝,唐代有骠国献其国乐曲及乐工,宋代有蒲甘国数度造使入贡。元朝经四次征缅,迫使缅王作为藩属接受册封入贡。明朝更置缅甸宣慰使司,彼此间信使往来尤频。清朝仍视缅甸为外藩,册封其王。自清乾隆十五年始至光绪元年止门(750-1875年),缅甸前后十二次遣使入贡清廷。十九世纪初以来,英国殖民者先后发动三次英缅战争,最终于1885年占据整个缅甸,并于1886年与清朝政府…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政策,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与缅加强接触,两国关系逐渐回暖.美国改善与缅关系主要出于自身战略与现实利益的需要.缅甸新政府推行民主改革则为美政策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未来,美缅关系有望持续改善,缅甸改革进程和美国国内政治等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自1988年缅甸发生政变、军人政权上台执政之后,美国就以“民主”、“人权”为由,对缅甸政府进行孤立、制裁,同时支持缅甸国内民主势力发展,企图以压促变,使缅甸政权更迭,进而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西方民主式国家。然而,20多年的制裁并未取得美国期望中的结果,中国以及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却使美国感到巨大压力,因此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接触与制裁并举,企图以此促成缅甸的变革,同时离间中缅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四国在毗邻区域内的能源合作,将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目前,国际政治格局正在重新整合,中印缅孟四国更加应该加强能源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本地区的稳定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务 《东南亚》2011,(2):6-10
缅俄关系的发展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相互需求,缅甸需要俄罗斯在安理会的支持,利用俄罗斯来实现其大国平衡政策和多边主义外交以及巩固新军人政权。而俄罗斯的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战略,乃至其实施能源战略都需要发展对缅关系。  相似文献   

14.
缅甸是一个位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间的东南亚国家。在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军政府管制后,缅甸开始了民主化进程。由于中印两国在缅甸都有重大战略利益,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印对缅甸的举动都会引起彼此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解析中印两国各自在对缅外交能力方面的优劣以及共同面临的外部环境,以期论证中印两国在缅甸事务上采取合作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宋伟  张旺 《现代国际关系》2024,(1):43-62+136-137
2014年莫迪上台执政以来,印度实施从“东向政策”到“东进政策”的战略调整,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融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莫迪政府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主要依靠: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安全机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联合东南亚国家积极干预南海问题;与美日澳合作加强军事能力和军事存在;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展影响力。印度加强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一是因为印度拥有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二是因为亚太地区是印度将影响力超越南亚次大陆、推进世界大国梦的优先方向。亚太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其优先方向,主要是基于印度周边大国博弈的格局以及印度在亚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基础。由于印度北部陆地安全形势的牵制、印度与主要合作伙伴在对抗中国立场上的不一致,以及印度海军军备本土制造能力难以支撑远洋战略等因素,印度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仍然面临诸多制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升温,以两国高层互访为契机,双方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缅印关系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基于双方地缘政治、经济、能源和安全等方面的相互需求,同时也不乏中国因素的考量。缅印关系的升温虽然会对中缅关系和区域合作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各方也可在区域合作中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赴缅甸投资面临严峻的政治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缅甸国内民族、宗教冲突此起彼伏;军队依然在缅政治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缅甸政府腐败、行政效率低下;2015年大选的“不确定性”以及民主化进程加剧等因素导致投资存在潜在风险。中国企业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文化沟通、本地化战略以及多元融资等形式规避和化解风险,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缅甸政策的调整经过了全面制裁、逐步取消制裁、与缅甸多方位接触这样三个阶段。美国对缅甸实施制裁的时期,也是中缅关系全面攀升,成为缅甸对外关系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的时期。在美缅关系中,中国因素始终是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的深层次动力,美国在对缅甸政策调整中充斥着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评估、疑虑、平衡和遏制等因子。因此,探析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对于研究中美缅三边关系,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1960-1963年,中日两国对缅甸开展了具有竞争性质的经济援助。中国国力虽弱,但政治优先,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同时,经济外交中不考量相关收益,而是尽其所能,极力维持缅甸的中立地位并增进双方友好。而由于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它在美国的要求下承担起以对东南亚各国提供援助的方式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责任。然而,对缅经济外交中,日本注重经济利益,锱铢必较,以期借援助分化中缅关系,争取使缅甸倒向西方阵营。从当时的缅甸政局和中缅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对缅经济外交达到了预期目的,而日本对缅经济外交却未能如愿以偿。中国对缅经济外交的这段历史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外交或具有某种值得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继1954年中缅政治关系出现突破性发展之后,1955—1966年中缅邦交发展迅速。这一阶段成为冷战期间中缅关系史上最为密切和友好的时期。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左转和缅甸实行封闭的排外的“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中缅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1967年演变为中缅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