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 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 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 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 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 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 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智库能不能有效的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以4家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为例,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展开评估。研究通过话语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发现: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小比例,中国智库还未能成为西方媒体的重要消息源,中国智库对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仍然欠缺;另一方面,智库专家以独立学者身份发出的声音被认为比官方消息源更具可信性,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有利于改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媒体语言具有建构功能。鉴于媒体语言的建构功能,深入研究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媒体对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构建规律,是我们学者所肩负的扩大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的时代任务。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参与北极报道的语言分析,发现频繁涉及"中国北极威胁"论调的话语主要来自美、英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虽然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看,"选择—传播—互动"是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主要生成路径。有鉴于此,我国主流媒体应弱化报道中的大国指向和高级政治指向框定方式和倾向,语篇叙述应注重逻辑性和开放性,关键词选择上要避免泛化、约化和情感化。  相似文献   

4.
吴传华 《亚非纵横》2012,(4):7-11,59,61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重要国家,传媒业较为发达,与世界各国媒体交流广泛。尼日利亚媒体涉华报道主流正面、积极、有利,为申尼、中非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尼媒体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和申非关系消极、负面甚至不实的报道。对此,我应与尼媒体携手,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推动中尼媒体交流朝着高水平、深层次、多形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中欧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对华评价、信息来源、议题设置以及对双边关系的态度等进行指标分析发现,当前中欧四国媒体的中国观非常复杂:政治和社会文化议题呈现出明显的负面态度;经济上兼具正负两方面态度;在中美矛盾冲突日益激烈背景下,中欧国家媒体并没有出现“站队美国”的倾向;在科技领域,承认中国在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进步和领先地位。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本国会产生何种作用。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形成是其各自国家利益、历史经验、价值观、舆情民意等多种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议程设置论”角度探讨了中欧媒体中国观的呈现方式以及中欧媒体中国观的代表性问题,即媒体是反映本国精英的中国观还是大众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和速度,推动着中国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面临着一次特殊的大机遇和大挑战.新机遇意味着新环境,新角色意味着新担当.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环境总体得到优化,将迎来更快的上升期.就国际政治安全环境而言,危机开始使世界回归新现实的本质要求,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开始变革,这与和平发展要求相一致.但是,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也使国际战略环境步入不稳定期,西方对华加紧实施"两面下注"的战略,外部世界对中国迅猛崛起有疑虑、恐慌、排斥的复杂心态和"过激反应",尤其是国家安全挑战之多、影响之大、内外联动之紧密、周边地缘战略环境之恶化,为近年来所罕见.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中国的经济成功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可,在危机中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被各国寄予厚望,国际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同时,危机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而危机引发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是对中国的最大威胁.就国际舆论环境而言,总体上对中国是不利的.国际涉华舆论主要被西方主流媒体所垄断,它们涉华报道的框架和议题至今未发生根本变化,而我们的正面引导力和影响力不足,缺乏足够有效的中外交流沟通,从而形成国际涉华舆论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和巨大张力.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中俄互为近邻,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分析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三家主流媒体201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总结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商品形象等特点,指出俄罗斯区域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及两国联合声明/公报中所描述的存有一定距离,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需要,受中俄两国关系、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提出在俄中国形象塑造的若干思考,以缩短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外界解读之间的差距,有效减少外媒对中国认知的不足与误解。  相似文献   

8.
巴西作为距离中国遥远的国度,随着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互动以及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本文从身份与认同的视角剖析巴西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以揭示巴西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及其变迁。本文以巴西最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圣保罗页报》及《环球报》为分析对象,对其在1998—2012年期间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巴西在经过与中国的互动发展后,审视中国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中经济利益发挥着主导影响;同时巴西媒体也显示了对"矛盾中国"的认同趋向以及整体较为积极的认同态度。本文还分析了在世界体系变动影响下巴西媒体认同中国的世界框架以及影响巴西认同的主体因素。最终结论认为两国互动改变了相互的身份以及巴西对中国的认同,但互动的深入会使认同进一步复杂化;两国对世界体系转型的共同诉求赋予两国集体身份的色彩,但体系转型的渐变也增加了认同的复杂性。目前两国正在迈向基于权力结构、制度和社会学习的共同体发展阶段,仍需要长期的良性互信实践来构建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中共“十八大”召开到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与10年前对“十六大”等事件的报道比较,此次美国媒体的报道呈现了关注度高、报道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等媒体通过西方话语体系来报道中国,显示出其一贯的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10.
越南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国进一步拓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以越南主流官方媒体——越南通讯社和"越南每日快讯"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梳理分析越南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分析发现,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及越南国内的政治博弈下,民众负面涉华情绪、中国对越南的投资比较优势不足、"一带一路威胁论"持续发酵以及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中越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其背后所凸显的越南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是未来中越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