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 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 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 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 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 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 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8月27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在纽约举办新闻界座谈会,就"增信释疑,建设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等问题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新闻网等美国主流媒体以及部分国内媒体进行座谈交流。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副总领事张美芳主持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美国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也不是正式参与国,但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关注。自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持续、全方位的报道与分析,对塑造、影响美国公众舆情乃至政府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三大媒体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尽管其中也谈到了中美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合作的可能性,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仍以负面为主,特别是对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可行性以及倡议潜在影响,都充满质疑与担忧。鉴于美国主流媒体在舆论塑造乃至政策议程设置上的巨大影响力,其报道偏见与取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国外媒体不时提到哥伦比亚总统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纳的《哥伦比亚计划》,并报道说美国国会已批准了向该计划提供一揽子援助 ,其金额高达 1 6亿美元。《拉丁美洲报道》( 2 0 0 0年 3月 7日一期 )报道说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主要谈判代表劳尔·雷耶斯猛烈抨击美国的一揽子援助 ,称它“是对游击队和哥伦比亚人民的宣战”,是“在反毒行动掩盖下外国军事干涉的一种方式”。而哥伦比亚政府则希望 ,“《哥伦比亚计划》被看作一个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是为了隐蔽的反暴动行动”,并渴望“美国援助不要变成”和平进程的“阻力”。由此可见 ,该计划不仅…  相似文献   

5.
大事综览     
2002年3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震惊世界。9日,《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先后披露美国防部应总统指示和国会要求而撰写的《核态势评估》秘密报告的内容,重点分析世界核武态势,阐明美当前核战略并提出政策调整建议。报告提出:在非核武器的进攻受阻、报复核生化武器攻击以及“军事局势发生剧变”(包括伊拉克攻击以色列或其邻国、朝鲜攻击韩国、在台湾地位问题上的军事对抗等)三种情况下,五角大楼准备对中国、俄罗斯、伊拉克、朝鲜、伊朗、利比亚和叙利亚等7国使用核武器。此事一经披露便引起世界舆论和国际社会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6.
靳羽西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多少有点东方美神的象征意味,其实不仅是在中国,美国的《人物》杂志也称靳羽西为“中国最有名的女人”,《纽约时报》还把她誉为“中国化妆品王国的王后”。羽西的确是个漂亮有魅力的女人,她亲和、自信,那张娃娃般的脸庞仿佛要永远留住童年的天真。  相似文献   

7.
《今日美国报》于1999年8月16日创立了衡量美国网络经济发展状况的“《今日美国报》网络100指数(USA TODAY Internet 100)”。该指数以美国证券市场上的100家网络股票价格为统计基数,以今年6月30日为计算基期;它是由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媒体通用金融服务公司”为《今日美国报》统计并发布的。  相似文献   

8.
一月 4日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罗伯特·盖茨说,中国获得“爱国者”反导弹系统的技术,布什政府内部对这是否是以色列秘密提供的仍有不同看法。 6日 《纽约时报》报道,美政府官员说,经过商务部和国防部几个月的辩论,技术转让政策协  相似文献   

9.
7月1日马利克对记者们说:“亚洲对美国是重要的,我很高兴美国已保证要在这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说:“如果美国撤出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的话,就将伤害它自己”.7.3.上2日《印度尼西亚日报》报道,印度尼西亚银行公布:自1977年7月1日开始“苏迪尔曼组”面值五千盾和一万盾纸币从流通中被收回,并宣布不再作为合法的支付工具.《印尼日报》7.2.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健 《国际观察》2007,(1):51-56
本文借助外报、外刊的第一手资料,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为切入点,针对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诸多特点.文章认为,仅就报道角度而言,美国主流媒体往往处于一种负面或消极的定势.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在中国日益走向开放和加快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世纪,这种参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皮诺切特被拘禁看智利民主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10月16日夜间,英国警方应西班牙政府的引渡请求,拘禁了在伦敦一家私人诊所就医的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这一事件除在英国、智利和西班牙3个当事国引起激烈的争论外,在美国也引起不少的议论。《纽约时报》社论认为,皮诺切特不享有豁免权,而“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国际共运发生着举世瞩目的变化,苏共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的借口下,作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全世界为之震惊。当时,我正在波兰工作。我发现这份未经公开发表的绝密文件在波兰广为传播,有一次在菜市场甚至看到有人把它当作包装纸使用,我感到非常惊讶。后来听说,这份绝密文件一到波兰,被一个叛逃的波籍犹太军官作为最重要的情报带到美国,《纽约时报》很快就刊登了。“秘密报告”的全文被泄露,立即成  相似文献   

14.
大事综览     
一、胡锦涛访问美国,“胡布会”全球关注。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4月18—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双方就中美关系、朝核问题、伊朗问题等共同关注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美国《纽约时报》21日刊登题为《总统的老难题:结果证明中国是难以影响的》的文章指出,这是两位领导人一年来的第五次会晤,会谈气氛是友好的,但其中的紧张也显而易见。眼下布什需要在美中关系上取得突破,希望中国能对朝鲜和伊朗施压,并妥善处理两国庞大的贸易逆差问题。但结果无疑令布什很失望,除了在开放人民币业务上有些许让步外,胡锦涛…  相似文献   

15.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16.
"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贸易与经济合作论坛"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带来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下“非洲”均特指“撒哈拉以南非洲”)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美国对非洲政策开始发生变化。2000年5月,《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GOA”,以下简称《法案》)获国会通过。此后,美国又分别在2002年8月、2004年7月修正和延长了《法案》。该法案对美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等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规定。为了配合法案的具体执行,使美国与非洲之间的经济对话机制化,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贸易与经济合作论坛(“U.S.-Sub-Saharan Africa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Fo…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以来,印度对华报道呈现多元化色彩。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华报道存在立场、视角和心态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印度教徒报》的对华报道较为客观和理性。本文还对印度媒体某些对华负面报道的基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7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特朗普宣布美退出《巴黎协定》.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退出《巴黎协定》,称要摆脱其“给美国带来的极其残酷的金融及经济负担”.特朗普此举引起全球震动,遭到美国和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众议院民主党领导人南希·佩洛西批评特朗普此举是“美国领导人的惊人之举,对地球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  相似文献   

19.
大事综览     
2005年1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一、布什宣誓就职,赖斯出任新国务卿。20日,布什总统第二任期宣誓就职。28日,赖斯宣誓就任美国新国务卿。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布什在第二任期内其强硬的对外政策不会改变。日本《读卖新闻》22日报道称,布什的就职报告宣扬“扩大自由”,称实现世界和平的惟一道路就是“把自由扩大到全世界”,应“发起世界性反暴政运动”,明确表示美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铲除专制体制”。为此,美国将在世界事务中扮演更为咄咄逼人、更富有“革命性”的角色。英国《卫报》22日报道称,布什试图通过“传播民主”来建立世界…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叶利钦总统的邀请于11月22—25日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这是中俄两国元首间的第六次会晤,也是首次“不扎领带”的非正式会晤。访俄期间,两国首脑举行了会谈,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和两个联合声明。此外,江主席还会晤了俄总理普里马科夫和俄议会上下两院主席。俄舆论此次一改常态,《劳动报》、《消息报》、《莫斯科新闻》、国家电视台甚至以往很少报道中国消息的《独立报》、独立电视台等都对江主席访俄作了广泛报道,而且给予高度评价。现将俄媒体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