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5月24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对詹姆斯·米勒(James N.Miller,Jr.)出任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的任命。米勒有着常春藤名校的学历和丰富的政商经历,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僚"。作为五角大楼负责政策事务的"三把手",以及中美战略安全对话和国防部防务磋商的美方代表,米勒在奥巴马政府对华决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集体领导是中国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政治的优势.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对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研究,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就是其中的一员.米勒比较系统探究了中国集体领导制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认为中国集体领导制起源于毛泽东时期,重建于邓小平时期,完善于江泽民时期,成熟于胡锦涛时期.米勒总结了习近平集体领导的特征:强调集体平等,强调集体智慧,班子成员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能力更强.米勒认为,习近平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制,习近平的力量(或习近平的强大)源自于领导集体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米勒的研究总体上较为客观,但对中国的认识仍欠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3.
美国前外交官罗伯特·米勒、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叶词恳、美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戴立昌先生一行于1992年1月27日至29日访问了南宁。29日上午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与米勒一行进行了座谈,会上就东南亚形势、美中、美越关系等问题交换了看法。一、东南亚地区问题。米勒先生说,目前,东南亚地区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能不能够抛开历史的问题,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加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突显,中国正在该地区实施或谋求实施"亚洲版"、"中国版"门罗主义的观点不断浮出水面。这是一种并不符合事实情况的误判。无论是从"门罗主义"的内涵来看,还是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当今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所谓中国的"门罗主义"都是一种悖论。这种声音的出现,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演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崛起之际,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等国家论"、"中国机遇论"和"责任大国论"等观点。然而,这些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只是集中于中国是否具有威胁亚洲和世界安全的能力,缺乏对中国如何评价自身崛起以及有无威胁周边国家意图的分析,而且没有分析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和应对。本研究依据对中国及其周边7个国家的舆论调查,比较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证明有关中国是威胁或者是机遇等观点都太过片面。  相似文献   

6.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10年前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不适应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有利于提升中国—东盟的双边经济与政治关系,并为RCEP谈判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升级版"谈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盟全身心建设东盟共同体影响对"升级版"的投入;个别东盟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来自中国的谈判难度在增大。在中国与东盟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升级版"建设要以投资来驱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破在基础设施、跨国金融和海洋合作等方面的升级瓶颈,共同打造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旗舰"工程。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地安门附近的一个院落里,住着这样一对夫妇:丈夫汉斯·米勒,中国籍德国人,全国政协委员;妻子中村京子,日本人日本籍,大陆离休干部。还有他们的女儿米蜜,瑞士籍;儿  相似文献   

8.
正提起张梓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第一位"世界小姐"冠军。2007年,张梓琳一举夺下第57届"世界小姐"全球总冠军,这是中国佳丽首次在世界级选美盛事中夺冠。不少人说,张梓琳是中国最美的女性之一。这次夺冠也为"中国美"打入西方时尚界提振了士气。为表彰她在"世界小姐"任内为争取妇女权利所作出的努力,联合国于2010年授予她"社会性别平等倡导人"称号。  相似文献   

9.
他乡遇故知     
如果在本县范围内,遇上同乡或同村的人就可以认老乡,出了省同省的也称老乡,要是出了国,那就都称"中国老乡",这仿佛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亲情。我在东京碰上一个"中国老乡",  相似文献   

10.
东盟各国在文化传统、经贸往来以及地缘政治方面都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从"海上丝绸之路"到华人移居东南亚浪潮,中国与东盟各国始终在官方和民间保持着多渠道的交流,进行着长期绵延不断的经济文化交往。自1994年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中国与非洲都发生了巨变,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中非关系主流方面看好的同时,在非洲也出现了对中非关系不和谐的看法和论调,甚至出现了非洲版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毫无疑问,它们源于西方,其表现也涵盖了西方的说辞.至于其成因,首先在于西方的恶意离间,其次在于中国"三高依赖"问题的存在,以及中国在非洲人员的失当行为使然,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模糊认识也是重要原因.虽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会随着中非关系的继续巩固而消逝,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必要的有力回应,则更有利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学派都在探求中国维护外交空间利益和秉持外交正义话语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外交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呈现方式,在"外交空间"概念层面是外交主体历史性与外交客体物质性的有机统一,在"外交正义"概念层面则是外交形式逻辑性与外交内容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最终,外交空间与外交正义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外交哲学中国化研究路径中,无论通过外交目的与外交方法视域,还是外交基础与外交本质的立场来观察,这一关系的分析性、限制性、扩充性和综合性都在外交哲学中确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正义性。新时代中国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得中国外交空间的正义性图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中国与拉美合作新理念不断推出,新的跨地区合作平台"横空出世",新的合作机制"推陈出新",新的五年合作计划重新描绘,新的合作格局渐趋成型。中拉合作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拉关系正在迈向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这首中国古诗  相似文献   

15.
波音747宽体飞机在米兰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正是黄昏,面对耀眼的霓虹灯确实感到到了异国他乡。我们走进候机室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回头一看是三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女子。黄皮肤。黑头发和她们的衣着打扮都标示着他们是中国人。我们很快攀谈起来。我说:"想不到这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她们争先恐后地说:"这里的中国人多着哪!"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有。"我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我们都是八十年代来的,也有这几年来的"你们在意大利生活得好吗?"还可以·"一言难尺...·"听大使馆的同志讲,这是新一代的…  相似文献   

16.
梳理日本关于"一带一路"的舆情,回顾日本自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外交的特点可以看出,日本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巩固日美同盟,渲染中俄不睦,企图以此遏制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在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诸多国际事务中,日本遏制中国的战略方向不会改变。在中日竞争中,日本自身技术成本高、中亚战略推行缓慢都令其自身危机感十足。此外日本对日美同盟还存在猜忌与不信任,惧怕美国跳过日本对华进行"越顶外交",因此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日趋成熟,日本不会放弃在"一带一路"问题上与中国进行战术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先秦国际法"研究思潮.丁韪良试图通过附会"中国古世公法"使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普遍主义公法观,置换中国人传统的"世界图景",从而将中国纳入到正在扩展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晚清士大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建构新的"世界图景",以儒学的内在脉络作为建立普遍主义世界观和公法观的依据.陈顾远试图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国际法概念的部分对接,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在西方普遍主义与儒家普遍主义之间寻求折衷.这些不同关切的实质都指向了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近现代军事落后的原因,前人亦有阐述,本文则作进一步归纳为六大错位和四个特殊因素,前者中国和日本都具备,后者为中国所特有。本文认为,正是这四个主要的、为中国所特有的因素,导致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缓慢,导致包括海军军种在内的国防现代化历经百年长途跋涉仍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已经表明:这种落后具有不可抗拒性。在对外战争中,由于战场上因武器装备落后而屡遭惨败,"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中国传统"伦理主义"战争观已被西方"技术主义"所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领导人指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中国应当抓住目前的战略机遇,本着"主动谋划、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扮演"概念设置国""议程设置国"的角色,在适当时机提出建立亚太区域安全架构的倡议。中国倡导并参与亚太安全架构的建设,有助于达到以下目标:整合并超越现有的地区安全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推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两大目标;缓解中国在本地区的安全压力,冲淡美国的亚太安全同盟体系并最终使其转型;保障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国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规则制订权;引导国内外舆论和公众正确理解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合作观。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近期内都不大可能主动提出关于亚太安全架构的倡议,而中国正式提出这一倡议的时机亦不成熟,拟首先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厘清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批判的角度整理了有关中国崛起的研究观点,介绍相关问题的争论点和观点,并提出反复思考中国崛起的意义所在.对中国崛起有很多种看法,"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是其代表性观点,但不应忽略这些观点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围绕重要的国家利益,中美在每个重大事件上都显示出矛盾和对立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美矛盾本质上隐含着西方式价值观和中国式逻辑的冲突;"中国发展模式"的异质性和更富进攻性的对外政策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西方学者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中国崛起是否会对东亚及世界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上;中美围绕中国崛起以及中国的作用展开了无数次争论,这种争论只是徒耗精力,美国要改变对华认识,中国则应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崛起将为东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