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印度的门罗主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到美国门罗主义的影响,独立后的印度将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视为势力范围,排斥任何外来力量,以确立印度的主导地位。印度实施门罗主义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其进攻性、排他性和独占性决定了印度与其他域外力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一份研究它与拉丁美洲国家关系的报告中写道:“美国政府同拉丁美洲各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曾经有过好几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门罗主义是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门罗主义退居次要地位,睦邻政策成了美国政府同拉丁美洲关系的基调”。对门罗主义和“睦邻政策”的实质,从门罗主义到睦邻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发表过大量论著,其中有不少精辟见解。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当"万国公法"在近代日本逐渐为"公法"及"国际法"概念替换之际,美国人为了达成"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而寻求同盟时,向日本人提出了伸张"亚洲门罗主义"的建议。这一建议暗合了日本的扩张意图,为日本不断利用"公法"张扬"亚洲门罗主义"提供了口实。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伪满洲国是这一建议带来的最大成果。然而,在伪满洲国承认问题上,"亚洲门罗主义"达到顶峰的同时又背离了"公法"。  相似文献   

4.
干预是美国现代外交的重要工具和组成部分。在美国外交史上,从1823年"门罗主义"提出到1920年伍德罗·威尔逊任期结束的近1个世纪,是美国对外干预的观念基础、行为模式与思想格局孕育和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其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又可区分为19世纪"古典"阶段与20世纪"现代"阶段。美国对外干预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早期非意识形态、不干涉主义"到"弱意识形态、干涉主义(罗斯福推论)"再到"强意识形态、干涉主义(威尔逊主义)"的演变轨迹,对外干预实践的特征相应地从"零星、非系统、维护地区霸权"演变为"大规模、系统化、建构世界秩序"。贯穿其中的表层线索是:历届总统基于变化的时代现实不断对"门罗主义""美国"及"使命"概念作出新的解释,从而为美国的对外干预进行辩护;深层脉络则是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变迁以及相应意识形态内容的生成和发展。美国对外关系中早期干预思想的缘起和演进不仅预示着现代美国外交精神品格的总体面貌,而且规定着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未来展开的基本框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进程中和"亚洲世纪"初见端倪的今天,有关早期美国对外干预思想的系统梳理不仅填补了学界研究的一项空白,也为我们更好地思考如何经略周边、建构"亚洲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富有教益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5.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是中国政府正式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南性文件。从其内容来看,东北亚地区尚未纳入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区域。无论是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目标来看,还是从东北亚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存在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重点合作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东北亚地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课题主要包括扎实推进中国与韩国相关战略对接工作,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加快提升和完善大图们倡议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在其他地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南亚安全格局的现状是以印度为中心的非对称性安全格局;同时南亚地区的国际组织发展滞后,非国家行为体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地区安全格局有着显著的影响。"1947年结构"和"1962年结构"是影响南亚安全格局的结构性因素。随着新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加入和决定安全结构的行为体间博弈规则的变化,特别是印度邻国政策的调整,南亚安全格局正经历着缓慢的变化。在南亚安全格局中,中国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外部平衡者。上述南亚地区安全格局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应防止印度门罗主义的升级,提升南亚国家安全合作水平并寻求与印度在南亚地区发展援助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是人类空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二战的破坏可谓空前,但其是否绝后,却还有待观察与思考。正如我们可以把战争分为"热战"与"冷战"一样,和平同样也可分为"冷和平"(假和平)与"真和平"。"冷和平"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冷和平"容易给人以和平的假象,以为和平就是必然的,战争离我们很远,从而使得某些中小国家容易"任性",大国容易缺乏包容,低端政治问题容易"越位",这反而容易酿成真正的大危机与大危险。近期西方战略学者发出的"基辛格之忧"与"哈斯之问"也反映了对"冷和平"的忧虑。国际社会如果对"冷和平"状态认识不够、处置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国际战争的再现与和平的终结。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结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大国博弈的背景,对国际安全与战争问题做战略思考,可以发现:从历史维度来看,人们对国际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现实维度来看,当前中小国家"任性"乱为,大国博弈暗流涌动,"冷和平"状态令人担忧;从未来维度来看,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因素,也是中国对国际战争问题进行战略思考与未来展望时所无法回避的。中国要妥善谨慎地处理好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将会成为遏制国际战争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战略经济"来看,无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响应、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能源供给1,俄罗斯对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财政能力、经济体制以及对中亚地缘政治经济之警戒等因素对上述事项形成了潜在的制约和阻碍;从"战略军事"来看,急剧增进的俄罗斯角色是其对华之军事意义,但亦有着间接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中美在西太平洋军备竞赛的相应加剧和来自美国及其军事同盟国的疑虑;从"战略地缘"来看,俄罗斯作为重大战略和外交伙伴所产生的重要助力,增强了中国的地缘战略能力,但相应也会损及中国与美欧的关系,潜在地增添中亚、东欧国家的对华不满与担忧,中国由此亦有可能被俄罗斯拖入与自身利益关系甚少的重大国际纠葛和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颜敏 《东南亚》2013,(1):74-79,94
南洋这一空间在晚清的重新划界及其意义的重建,从现实成因来看,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压力重建内外边界的结果。从知识逻辑的角度来看,则与西方科学理性和新的世界观念的介入密不可分。可以说,晚清的"南洋"是内陆国家应对海上强国所形塑的地理与心理事实,是应时代之势被重新发现的"风景",并非纯粹的自然地理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2.
日韩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继日本2000年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以来,2008年,韩国也公布实施了"长期疗养制度".韩国的长期疗养制度在吸取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从参保人员或服务对象范围来看,韩国把参保对象扩大到全体国民,而服务对象却限定在重症老人上.从国家财政负担来看,在韩国,国家只负担全部财源的20%,而在日本,国家和地方自治体负担全部财源的50%.从管理运营体系来看,韩国采取中央集权主义方式;而日本采取的是地方主义方式.因此,对日韩老年人护理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印度始终没有加入。印方态度从初期的观望、疑虑演变到中后期的对冲、反对。不过从近期印方政界、军界、外交界、战略界的反应来看,印方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呈现不反对、不表态,选择性、工具化对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趋势。印方的态度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近期朝利好方向发展。印方态度演变的动因复杂。长期来看,印方的三块心病难以消除,全面支持并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能性不大。鉴于此,建议我国在三个方面做好应对,以尽量扩大印方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选择性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引起美国政界、媒体及学者的极大关注。有人夸张地宣扬中国"威胁"了美国在拉美的利益,但也有相关人士看到中拉关系发展中的瓶颈,理性地看待中拉关系的发展。中拉关系的发展是一种双边关系的发展,但美国因素的介入使之被动地成为一种三角互动。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对中国政策的取向,而且将影响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美国政府把中拉关系的发展放到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中进行考量,既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者,也没有看作是机遇。美国在拉美地区"接触"中国的同时,不会放弃其"遏制"的战略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重大对外战略,"一带一路"有着丰富内涵和多重目标。本文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从全球、地区和周边三个层次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时间背景。该战略通过对外拓展空间,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赢取宝贵时间。"一带一路"的实施充满各种挑战,为此,作者提出促进该战略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语言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妙语。从表层看,它具有一种非理性、超常性。从汉语语法的组合和结构形式来看,它是对语法的偏离,它超脱和违背了规范的栅栏。但是,这却能够产生比常规语言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角度看,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为美国确立其在拉美的霸权和维护其利益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美国以其自身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为模式,不断向拉美国家输出其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价值观,帮助拉美国家确立美国认同的民主制度,统一西半球经济思想意识.同时,美国在国际制度方面也不断创新,以集体约束的方式使拉美国家置于美国的领导之下,锁定对其有利的"软"资源.美国还通过各种公共外交手段使其价值观在拉美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地理的邻近使美国的大众文化在拉美国家的传播和影响迅捷和普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伊拉克战争虽然削弱了美国在拉美的软实力,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一地区的软实力可以与之匹敌.美国在拉美软实力的构建为中国在外交战略、价值观传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际石油价格一直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石油定价作为一种经济问题也会威胁各国能源安全,从而转化成为政治问题。作为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基准油,西得克萨斯州轻质原油(WTI)和布伦特原油(Brent)是国际石油定价中的核心要素,两者价格从历史上来看基本趋平,但从2010年至今,这两种原油价格倒挂价差峰值大,持续时间长,从本质上改变了WTI 和Brent相互参照联动的关系。从历史上WTI和Brent四次价差拉大案例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政治因素能够影响并左右国际石油定价的经济问题。从中国角度来看,WTI和Brent倒挂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美国由于获得低油价优势制造成本下调,中国制造占相对优势的行业相对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美国WTI对油价的低估,将导致其他石油生产国更倾向于同中国合作,并且WTI影响力的下降给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系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项跨国界经济活动和民生行动,"替代种植"是推动缅北地区罂粟禁种的可行路径,深刻影响着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境少数民族社会转型和生计方式变革。当前对罂粟"替代种植"成效的评价更多的是立足于"替代种植"项目实施主体(中国及境外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视角较为单一地呈现"替代种植"的积极意义。相反,"替代种植"项目实施对象(缅甸民众及相关人士)对"替代种植"实施效果的态度却被忽视了。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调查,有针对性地了解缅甸各界人士对罂粟"替代种植"的态度和看法,从主位视角出发分析罂粟"替代种植"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有必要从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重新定位"替代种植"的目标和取向,反思"替代种植"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