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4年 ,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总体缓和。地区“反恐”形势仍不容乐观 ,区域反恐合作有所加强 ,与区域内、外国家的联合军演频繁登场。同时 ,为了适应新的安全形势 ,各国不断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加大武器装备的采购力度。不过仍需指出的是 ,在总体缓和的局势下 ,部分国家内部形势依然动荡不安。一、“反恐”、“反暴”形势依然严峻 ,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恐怖主义依然是影响东南亚地区稳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尽管各国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打击恐怖组织 ,加强反恐立法 ,并积极展开情报交流 ,在“反恐”区域合作上进一步加强。但总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国”遭受重创后的演变及发展,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东南亚首现城市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地区恐怖势力的跨国整合联动及域内外恐怖势力的合流、共振与滋生新的恐怖活动,地区部分国家的国内冲突加剧给予国际恐怖势力更多介入空间,回流恐怖分子引发系列问题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势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也给中国尤其是西南边境省份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需关注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新态势,进一步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凝聚反恐合作共识,加快构建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专门机制,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作用,提升边境省份参与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员及投资等海外利益的保护,有效遏制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及阻断国际恐怖势力经东南亚向中国渗透。  相似文献   

3.
中国官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先是以“新安全观”的名义,在国际场合提出一种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后又以“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提法,在中国国家安全实践中表达了一种非传统的安全威胁观,最终在2002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传统安全观。此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不断发展和丰富,在理论内在逻辑上既有对安全构成要素的非传统认知,又有对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威胁因素的非传统认知,还有对安全保障问题的非传统认知,而且在这些方面又都包括了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两个领域以及国家安全中的对外安全与对内安全两个方面,因而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非传统安全观。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的国家安全论述,再次从安全构成要素、安全影响因素和威胁因素、特别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这种既包容非传统安全问题又包容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非传统安全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开创了一条国家安全保障顶层设计的新思路,在法治尚不健全的中国具有强烈的非传统安全保障色彩。  相似文献   

4.
邢瑞利  郑先武 《东南亚》2015,(2):1-7,108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多,对现有国家行为体的应对能力形成挑战,于是,大批的私人安全公司开始出现。近年来,安全问题私有化也发展到了东南亚地区,大批来自欧美国家的私人安全公司涉足东南亚地区,积极提供海上安全服务。一方面,私人安全公司在应对东南亚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威胁,保障海上航行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雇佣私人安全公司不仅会削弱国家对暴力机器的绝对控制,甚至可能会升级、恶化地区冲突。鉴于私人安全公司在东南亚海上安保中的双重作用,东南亚国家也相应地加强了对海上私人安全公司的管控,以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已过去近10年,其间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不断,东南亚地区也不例外,这对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东南亚各国政府日渐认识到合作反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的本质是“谁的安全”的问题,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出现,使学术界在安全研究的主体上出现了“国家的安全”和“人的安全”之争。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安全研究中的国家及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安全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的比较,特别是对西方学者有关“人的安全”的分析,本文批判了将两者对立起来,矮化国家作为安全主体作用的倾向。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视野的范围、安全维护的手段和方式应有相应的扩大和调整。但是国家依旧是安全研究的重要主体和“参照物”,同时也是维护“人的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与维护国家安全是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国家战略.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界也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内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智库、论坛纷纷成立,如“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安全是衡量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标尺,是中国和平发展之基,更是“一带一路”实施的首要考虑问题.然而,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动之下,安全威胁来源更趋复杂化,中国国家安全维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安全”等安全理念,力求统筹安全与发展、国内与国际、自身与世界安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近几年来“大东盟”的崛起.1995年7月东盟正式吸收越南为其成员国,1997年7月在吉隆坡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又接纳缅甸和老挝加入了东盟,至此,东盟由6个成员国增加到9个成员国.一个“大东盟”的蓝图就非常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大东盟”的出现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安全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大东盟”的形成是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机遇和条件,而且还有其理论和目的.本文仅拟就“大东盟”建立的目的及其发展前景,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2年东南亚地区军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 ,东南亚地区形势总体趋向稳定 ,但局部地区仍动荡不安。5月20日 ,东帝汶终于在历经曲折后赢得独立 ,并于9月27日正式加入联合国成为第192个会员国 ,成为新世纪诞生的第一个新国家。反恐成了今年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热点。这一年 ,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频遭恐怖袭击 ,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极大地破坏了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 ,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了适应安全形势的需要 ,开始不断加大军备发展力度 ,竞相采购高技术武器装备 ,军事安全合作不断加强 ,与美国的双边或多边…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是东南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且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1967年东盟成立后,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持续变动并在安全实践中体现为差异化特征和形态。大国竞争和发展推动东南亚地区形成不同的安全理念和关系性逻辑。大国的推动和东盟动议共同构成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经历了英美苏主导、美苏主导、美国主导、多元并存的发展阶段。这四种形态的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都是由大国在特定时期互动和博弈建构的。透过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变动的历史轨迹,发现在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大棋局”中,主要存在三大影响因素:美国主导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为东南亚地区安全蒙上阴影,东盟引导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维系着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稳定,中国推动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为东南亚地区安全共生性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基于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变动的历史轨迹和影响因素,为东南亚地区提供中国安全治理理念、优化大国协调路径、推动各利益方构建东南亚地区新的原则和规范及深化中国和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是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积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无赖国家”及美国对其政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 《国际资料信息》2004,(9):19-23,26
“无赖国家”的概念由美国提出后,就逐渐在国际社会流行开来。冷战后,美国把“无赖国家”确定为世界及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诠释,对其政策则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14.
王士录 《东南亚》2006,(1):8-16
2005年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继续围绕着经济、政治和安全三大核心问题,在区域内外两个层面展开。总的特点是:区域合作热热闹闹,继续保持了活跃态势,合作发展仍然是主流;但与此同时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区域合作中政治化的因素在滋长,由于中日、日韩之间的恩恩怨怨,以“10+3”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明显萎缩,突破地域框架的“10+6”合作随着首届“东亚峰会”的召开而拉开了序幕,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的一个焦点。一、区域政治安全合作:难度不小,但增互信,求和平已成共识盘点2005年东南亚地区政治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传统安全研究的反思和发展。非传统安全 研究强调人的安全的普世价值取向, 但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安全化”的背后, 隐藏着国家利益 的诉求。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康德文化的建构成为 可能。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共同威胁, 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大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其极具特色的国家构成与政治走势,不可避免地要对东南亚地区的总体性安全与稳定构成战略性影响。冷战时期,越南曾是东南亚地区动荡的主要根源,也曾是中国西南边陲安全的主要威胁。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越南的政治、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因应变化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及地区格局的新形势,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开始了其联盟政治、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此,一个和平友好的越南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近年来,在东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双重作用下,越南的军事…  相似文献   

17.
分析现实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不能离开经济体制转型这样一个背景。在转型过程 中, 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的效率和活力, 新旧体制交替中暴露的威胁国家重大经济利益、阻碍国家经 济安全实现的问题, 都摆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是太平洋进入东南亚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外交、安全政策对东南亚事务有一定的影响。战后,菲律宾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亲美”外交、“平衡”外交、以及目前的“经济”外交三个阶段。80年代初期,菲律宾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情绪高涨,迫使菲政府进一步调整“一切围绕美国”的方针,制定了侧重“经济”的务实外交政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在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的建设性作用也日渐明显。 菲经济实力相对弱小,军事实力稍显逊色,同时由于国内问题自顾不暇,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内政方面,因此,无法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菲律宾仍是地区安全的积极参与者。1995年7—8月间,菲律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澳大利亚与东盟所有成员国一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1995年11月及1996年6月,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两度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日本在“政治大国”战略的驱动下,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外交攻势,进一步密切了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1997年至17—14日日本原首相桥本龙太郎东盟五国之行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日本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1.东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促使日本对东南亚政策作出新的战略抉择。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概括地说:一是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独立一极的形象日渐突出;二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令全球瞩目。为此,桥本政府拟定了一份被称为“桥本理论”伪加强与东…  相似文献   

20.
试析恐怖主义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11”事件为标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新阶段。恐怖主义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成为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数。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面临着新的威胁,危害国家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关系,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