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互利、互补的经济合作关系,但乌能源潜力和中国的投资潜力并未充分体现出来.未来双方经济合作的重点将是能源合作.乌应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与中方共同建立油气勘探开发合资企业,积极吸引中国企业参与乌能源企业私有化项目,与中方合作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常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过去30多年,中国与亚太的发展相伴相随,相互促进,共同开启了亚太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时候,太平洋地区开始酝酿并成立了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共同的使命将中国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联系了起来,中国顺理成章地加入了PECC。90年代初,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委内瑞拉扩大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委内瑞拉与中国经济技术互补性强,委内瑞拉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一步推动了双方扩大能源合作;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委内瑞拉能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外交已成为中国的重大外交战略之一;中国政局稳定以及中委两国间业已存在的良好政治关系为双方扩大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誉保证.中委扩大能源合作是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重大举措.同时,在中委能源合作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相关项目的实施规则,并对因合作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经济合作     
虽然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方面已经发生了和日本有关的许多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动摇缅甸和日本之间的长期友谊。譬如,日本突然一百八十度地改变它的对华政策,但由于缅甸向来和中国保持真诚关系,因此在缅日之间的关系方面并不需要进行任何费事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马六甲海峡安全与国际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宁 《东南亚》2005,(2):35-40
位于东南亚地区的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经贸交往的迅速增加,特别是中国对外石油资源依赖的不断加深,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来说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图论证马六甲海峡国际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及中国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及其国际利益马六甲海峡(the Malacca Straits)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由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组成,全长1080公里,是连接南中国海与印度洋距离最短的通道。大约从公元4世纪开始,马六甲海峡逐渐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各国…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俄能源合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能源进口需求不断扩大。俄罗斯是世界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与尼泊尔保持了良好政治关系,经济和文化活动往来也逐渐趋于频繁,这无疑有利于两国之间旅游合作的开展。除此之外,中国与尼泊尔的旅游合作,还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而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等多种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中国应该充分考虑这些优势和不利因素,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加强两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旅游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短缺不是总量短缺,而是结构性短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高层领导为此积极开展了能源外交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在当前条件下,开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国同中东产油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政治上互助,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交融,从而为中国开发中东能源,获取中东石油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至于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展中东能源合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则应该予以认真解决和勇敢面对.  相似文献   

9.
中非合作与非洲脱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供非洲参考和借鉴。中非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帮助非洲脱贫亦可发挥主体作用。中非在人才培养、科技和医疗方面的合作也都有利于帮助非洲脱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成立表明,中国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消除贫困事业。中非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加强,将对帮助非洲脱贫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整体合作外交是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践行大国外交的积极尝试,是一种在区域、次区域层面展开的双多边外交相结合的新型外交模式。它的出现极大推动了中国与非洲、东盟、拉美及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与合作伙伴的互利双赢、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制与路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整体合作的经验表明,合作对象国之间的多边合作有助于中外双方整体合作的开展,整体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应依合作需要而定,照顾双方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国际化背景下,绥芬河市凭借自身的地缘优势,加之不断优化的内外发展环境,不断克服自身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等不利因素,逐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泰缅边境的缅甸难民问题已存在30年之久,目前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大量缅甸难民长期滞留在泰国境内,对泰国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泰北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不菲。虽然缅甸的民主转型为缅甸难民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但难民问题已经发展到了不再是单纯的缅甸内政问题,难民问题的影响已经扩散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其最终解决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13.
"南宁渠道"既是一条综合的、宽广的、多元的、立体的、稳固的、多边的、双边的、时代的、开放的、包容的、共赢的、文明的渠道;也是政治互信、政策沟通、设施相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渠道。它有力地服务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及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广西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促进了广西的对外开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素友是越南20世纪著名诗人,越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之一。他的诗歌被越南官方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是20世纪越南的"史诗"。20世纪50~60年代,在中越友好关系的影响下,一大批以素友诗歌为典型的越南文学作品在中国得到传播。这些越南文学作品传播到中国之后,在政治上加强了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上增进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在学术上则带动了中国的越南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缅甸民主化进程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对今后中缅经贸合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主要有:发挥与缅甸接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CAFTA和GMS的机制优势和缅甸皎漂港到我国瑞丽的通道优势、利用FTA原产地规则双向运作、加大本地化经营力度、做好公益事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利用新产生的机遇加强与缅甸的经贸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中俄毗邻地区跨国犯罪问题及中俄警务司法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俄罗斯山水相连。随着两国各领域关系的发展,经贸合作和人员相互往来愈来愈密切,跨国犯罪问题也严重困扰两国的警察和司法部门,尤其是在两国毗邻地区,跨国犯罪问题更显突出。近年来,中俄毗邻地区开展了跨国警务司法合作,预防和打击跨国犯罪,通过联合侦查、协助办案、共同办案、相互配合调查取证、越境追捕、快速遣返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跨国犯罪,维护了双方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中国采取了立足现实的政策,因为中国力图通过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谋求和平的周边环境、反制美国的对华遏制。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将中缅关系推向了高潮,为解决缅甸国民党军问题提供了契机,并给印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第二届中国沿边地区发展高层论坛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发言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印尼哈达内阁执政期间印尼与中国建交的国内政治背景、国际政治背景和印尼国内的华人因素。正处于从联邦共和国向印尼共和国过渡的这一政治敏感期,使右翼的哈达内阁基于印尼的根本利益选择了与中国建交。但哈达的政治立场又使印尼对华关系摇摆不定。美国反对印尼发展对华关系使印尼当局受到巨大压力,但印尼并未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印尼国内两派华人的对立,对中印(尼)关系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作用力,使印尼对华关系的背景更加复杂。本文借鉴了对外政策分析的某些理论,并依据历史事实,力图对印尼领导人在中印(尼)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出版业向东盟"走出去"极具重要性,但当前存在受文化差异影响较大、出版单位文化创新能力较差、人才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有利条件下,应充分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增强向东盟"走出去"的主动性;发挥广西的平台作用,增强新闻出版整体实力;增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能力;加强新闻出版人才培养;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提供法律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