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关伊氏锥虫侵袭水牛引起的临床症状及对其的防治方法,已有不少报道,而关于本病原的活力和分裂情况研究的资料却甚少。我们对自然感染水牛和人工感染小白鼠的血片直接镜检,观察了伊氏锥虫活力与分裂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阳性水牛20头,均来自本县锥虫病疫区,其中车逻乡光明村11头,上庄村9头,对这些水牛耳静脉采血涂片直接镜检,发现每视野有伊氏锥虫3~10条;小白鼠30只,由南京小动物饲养场购入,每只腹腔注入阳性耕牛全血0.5毫升,作观察用。  相似文献   

2.
家畜伊氏锥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在湖北省相当严重。1973年宜城等6个县锥虫病大爆发,患病牛、马达8241头,死亡5288头,经济损失约211万元。为控制本病流行,除用药物治疗外,并以免疫方面进行了研究。1975年Fregene等以~(137)CS照射布氏锥虫与冈保锥虫,布氏锥虫照射剂量为4.60±0.12仟拉得,冈保锥虫为2.9仟拉得,10~20天以后以10~4同源虫株攻击,前者保护存活为74.3%,后者为31.7%。但伊氏锥虫免疫效果如何,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锥虫免疫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伊氏锥虫病流行 极广,达二十多个省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伊氏锥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从而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沈杰等,1991;方元等,1992),急待高效新药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成功地合成、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雄46(T46)。确定伊氏锥虫对其的药敏性,为锥46的临床应用奠定合理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体内(小鼠治疗)和体外(人工培养)的方法检测了伊氏锥虫布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对锥4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Trypaidium是法国罗纳梅里厄公司研究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物,据报道欧、亚、非洲许多国家已用于治疗牛、骆驼、羊伊氏锥虫病,疗效甚佳。为考察该药对马伊氏锥虫病的疗效,特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马12匹,系湖北省钟祥县柴胡区当地品种,体重184~317kg,伊氏锥虫血清学检查阴性,未用过任何抗锥虫药物。购回后用左旋味唑驱虫,观察1周皮下接种京山县畜  相似文献   

5.
斑点酶标株联快诊膜盒的研究与应用张雪娟,王一成,杨继宗,黄熙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杭州310021)血吸虫和肝片吸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锥虫和肝片吸虫能同时感染家畜引起动物极度消瘦而死亡。在血吸虫病、锥虫病和肝片吸虫病流行地区,为...  相似文献   

6.
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基因的调控李国清(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锥虫病是由各种病原性锥虫侵袭人和家畜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原虫病,也是医学界和兽医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锥虫病的免疫逃避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在锥虫变异表面糖...  相似文献   

7.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环磷 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 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 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免疫抗原差异性试验1)周金林沈杰王云飞周勇志石滨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伊氏锥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众多虫株,在进行免疫诊断时,用某株锥虫制成的抗原对其他株锥虫病的特异性不相同。王祥生等(1988)...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养骆驼的国家,锥虫感染都引起严重的发病率(达30%)和死亡率(约3%),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拉病,即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感染。这是Evans氏于1880年在印度首先发现和研究的。在非洲,Cazalbou氏早在1896年也曾在马里的Timbuktu地方研究过此病。在苏联,由柯雅二氏锥虫T.ninae kohl—yakimov)在双峰驼所致的锥虫病称作“Su—auru”,这是一个哈萨克名称,意思是“来源于水的疾病”。锥虫病是乍得的骆驼  相似文献   

10.
Trypamidium是法国罗纳梅里厄研究所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物,据资料报道:在苏联(1974~1975年),用于对苏拉明已产生抗药性的骆驼和羊的锥虫病非常有效;在委内瑞拉(1976~1978年),用0.5~1.0mg/kg体重对牛的伊氏锥虫有效,保护期为三个星期;1977年在埃塞俄比亚,1979年在埃及,1984至1985年在肯尼亚,对非洲羊、骆驼伊氏锥虫有效,用量0.75mg/kg体重,保护期60~90天;1980~1981年在越南对牛的伊氏锥虫病也非常有效,保护期较长,用量为1.0mg/kg。为考核Trypamidium对我国耕牛伊氏锥虫疗效,而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1.
骆驼伊氏锥虫在液氮中(-196℃)超低温冷冻保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伊氏锥虫通过实验动物(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狗等)继代保虫,病原性有逐渐表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向(郑策平:家畜锥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根据我们连续通过小白鼠继代10个月的观察,觉得毒力略有增强。为了避免长期连续传代使虫体毒力发生变异,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根据冷冻保存不会导致遗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伊氏锥虫液氮内的冷冻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同地区媾疫锥虫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观察刘俊华,阚金华,曹生福(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媾疫锥虫(Trypanosomaeqztiperdum)其形态与布氏锥虫(T.brztcei)、伊氏锥虫(T.evansi)及南美洲马锥...  相似文献   

13.
前文(中国兽医科技,11,38~40,1987)报道,伊氏锥虫毛细管集虫直接镜检法(下简称集虫法)简便、快速、检出率高,既可用于临床诊断,又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该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牛伊氏锥虫病的普查,进一步考核和证实了其实用价值,并对镜检方法作了改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猪锥虫病     
在北美洲,至今还没有报道过来自猪体的致病的锥虫(Trypar osomes)。五种锥虫已发现于其他国家,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及印度。对于这些锥虫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的考察,证实这五种锥虫在北美洲是存有的,防止这些锥虫通过传播带入猪体是很重要的。 形态学 猪锥虫病是由锥虫属(Trypanosma)的一些锥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这些锥虫扁平而细长,二端逐渐变细,一根长的鞭毛长在靠近虫体的后端,沿着体表向前延伸,形成一种波动膜并继续延伸超出虫体的前端成为游离的鞭毛。锥虫的体长因种而异,其范围是9  相似文献   

15.
我们曾先后研制了锥虫病,肝片吸虫病单能诊断液,并已用于耕牛上述疾病的普查。之后根据在同一红细胞上可以附载多种抗原测定多种抗体的原理,又进行了锥虫和肝片吸虫两病双联诊断液的研制。 (一)材料与方法 1.抗原制备 (1)锥虫抗原制备:取液氮保存的锥虫,用大白鼠增殖,待虫体达高峰时放血、离心,取棕黄层细胞,过DEAE纤维素柱分离虫体。将纯净虫体冻融后超声波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作抗原,低温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16.
调查搜集、整理了巢湖地区1980~1994年间家畜伊氏锥虫病疫情档案和临床资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季节、地理分布、传播途径和媒介以及免疫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摸索出了该地区家畜伊氏锥虫病的流行规律,据此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由于锥虫出现在病畜血液中常无一定,特别是慢性病例或水、黄牛锥虫病更是如此。因此,单从临床诊断和涂片显微镜检查,往往得不到确诊而漏治造成死亡,或为保虫宿主,为传播疫源。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锥虫病的老疫区。据资料记载,家畜锥虫病早在1882年即由国外传入省内,且感染严重,损失极大。建国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减少。然而病原和传播条件仍然存在,各  相似文献   

18.
马媾疫锥虫病在我国呈地方性流行,对种马危害严重。但不论采用临床诊断、显微镜检查或动物接种试验,都不易确诊。虽然在血清学检查方面补体结合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近年来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MIHA)进行诊断已见有报告。本试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家兔人工感染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equiperdum)血清抗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9.
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疫苗对家兔的免疫反应杨发青孙恩贵王祥生刘俊华(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在我国华中、华南、西北17个省(区)的牛、马、骆驼等家畜中都有发生,对畜牧业危害严重。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迄今尚无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水牛球虫病是1岁内水牛犊常发病之一,世界各国均有流行。我国两广地区是水牛繁殖基地,本病常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水牛业的发展。为防治本病流行,我们对广东、广西水牛球虫的种类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