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作者谢尔戈·贝利亚2授权新华出版社出版他写的<我的父亲贝利亚>一书的中文版,已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是作者写他的父亲贝利亚、他自己和他经历的苏联那个时代的一部回忆录.  相似文献   

2.
玮东 《新青年》2007,(10):38
《我的父亲Romulus》是英国伦敦大学哲学教授Rai- mond Gaita写的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了澳洲维多利亚省长文学奖,并于2007年被拍成了电影,在澳洲和世界各地上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电影被称为澳洲电影史上的新篇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本书和电影如此吸引人呢?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好人的故事。作者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宁愿接受坏事,受尽坏事折磨,却永远不去做坏事的好人,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父亲于1922年出生于南斯拉夫讲罗马尼亚语的地区,在二战的时候离家出走,去德国谋生,在那  相似文献   

3.
周总理十分关心知识分子,他常到老学者、老画家……家里走访慰问。关于周总理与我的父亲齐白石交往的故事有许多,但有一件事,几十年来始终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记得是在父亲97岁的那一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出于好心,为父亲开辟了一个更安静、更舒适的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4.
父爱无言     
吴健 《新青年》2004,(9):14-14
父亲不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我心目中一直渴望有这样的父亲,他儒雅,有一股书卷气.我很容易把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师看作父亲.我一直以为父亲于自己是不可依赖的,一直以为正是父亲的不可依赖成全了我,造就了我,使我独自去面对,去解决.父亲不善表达,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壮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经意的一瞥间,忽然发现父亲老了.  相似文献   

5.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卖,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顾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6.
父亲去世多年了,他那间房子没人再去惊动,很多资料和他用过的东西依然和原来一样,虽说时常有灰尘,但母亲和我也很少进去,总觉得父亲没有离开,还在那间屋子里,还有他苍老略有微弯的身影。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快到了,我想为父亲整理些那个年代遗留下的故事和资料。前些天,我翻开了父亲的老照片,有些发黄,有些残破,但依然可见父亲年轻时英武的身影,这身影勾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使命 196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日子,周(恩来)办公室来电说我父亲即将到来,要怀和我一起到澳门去接,然后陪他一起飞返北京。1956年以来,我们和父亲还没有见过面。 怀和我都搞不清楚他来干什么,我们猜想他可能是来接我们回去的。对他的历史我们虽然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对他的形象,尽管我搜索枯肠也还是模模糊糊。怀不无信心地预言,“我们会认出他的。”远离父亲如此之久,这时再去认他好像很别扭。 老赖开车送我到廖(承志)家去研究我父亲的旅程,在车上我尽力试图集中精力考虑必须商讨的问题,可是当我们接近廖家院子时…  相似文献   

8.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9.
1…… 他是我的同父异母弟弟. 母亲在我3岁时病逝,我5岁时父亲另娶,一年后的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他出生了.是剖腹产,所以,他在医院里呆了5天.第六天早上,父亲送我上学时告诉我,今天下午他会去接他回家,可能会迟一些来接我放学,我说好的.但是,那天下午,直到夜色降临,父亲一直没有来接我,是老师把我送回家的,然后,我才知道,父亲出事了.  相似文献   

10.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是要在风中逝去的。比如炊烟。比如村庄上空的鸟声。比如父亲,像一朵柳絮,在村庄的枝头上悄然逝去的父亲。父亲说,我怕黑,我怕停电。父亲是怕无边的黑暗把他给吞噬了,怕在暗夜之中被死神牵住他的衣角,他怕寂寞,他怕冷,怕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尽管此刻我还守在他的身边。旁边,还有我的姐姐和我的母亲。现在,我们还是完整的一家人。但这种完整已经是非常的脆弱了,现在父亲努力地维持着这种完整,以他的抱病之躯,尽管另外的三个支撑点还顽强的坚持着,但仍旧显得无济于事。父亲说,我是有儿有女的命。父亲说…  相似文献   

11.
庆祝今天     
题记: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吗?他们总有一天要离我们而去,可是你知道吗?无论他们有多么平淡,多么普通,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曾经年轻过,曾经奋斗过,曾经浪漫过,我们不能只是仅仅继承他们的基因,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因为,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一个美丽的传奇,只有做儿女的我们才能把这传奇一代一代传下去。——译者1998年4月父亲刚刚脱下衬衫,我哥哥就知道了。他比父亲知道的还要早,他比我们所有人知道的都要早。格里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在医院呼吸系统急诊室工作,他以为自己已经什么都见过了,可是父亲的情况却…  相似文献   

12.
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就像背着一个包袱。大哥比我大3岁,当我上小学的时候,个头就已经比他高了。大哥只上了4年的学就不念了,许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大哥在学校里受不了别人歧视的目光,再就是那时我根本不曾意识到的家庭原因。家在大山深处,母亲侍弄那几亩薄地,一年到头填饱肚子都难。父亲便去山上的采石厂拉石头,我家的那头瘦驴几年来立下了大功。父亲对它更是精心喂养,宁可人饿肚子,也要把驴喂饱。可是有一天,父亲却自己拉着小板车回来了,车上躺着被滚下来的石头砸死的驴。父亲几天不吃不喝的,他的心里既悲伤…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爱     
初晓 《新青年》2004,(7):16
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直对我实行严厉的家教,但自幼就很独立的我一直就不屈服父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每次因为犯错而吃过皮肉之苦后我一直都在心中暗骂父亲的粗鲁,并总在幻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远走高飞,永不回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进入初中,考进高中,但这种叛逆的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我发现自己真正惧怕的并非父亲的巴掌,而是他的眼神,那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每次接触到这种眼神时都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抽了几下,再也不敢抬头直视父亲.  相似文献   

14.
原谅父亲     
父亲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结婚了。那是在前年冬天的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父亲在电话那边淡淡地说他结婚了,但是怕影响我工作,所以没告诉我。一切都如我预料的那样,自从父亲认识了那个小他十几岁的女人,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的。我记得当时我沉默了一下,我说是吗?我相信父亲能听出我语气中的冰冷和鄙夷。我说现在我很忙,就这样吧。然后我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15.
利民 《新青年》2005,(4):10-11
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默的,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是默默地干活,更难得一见他的笑容,睡觉时呼噜打得震天响。别看父亲不认得几个字,可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学习却管得相当严,后来姐姐们先后中途辍学,他便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像我这样大已经跟大人下田里干活了,可父亲却从不让我去,我知道他是怜惜我单薄的身板,更主要的是让我抓紧时间学习。有一次我谎称学校补课,玩儿到天黑才回家,一进门父亲一巴掌把我扇倒在地上,原来天黑了他去学校接我才知道我撒了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学习有所松懈。不是怕父亲的巴掌,而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6.
我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竭尽全力阻止我成为一个酿酒人.他一辈子都在为当地的啤酒厂酿酒,可是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和祖父同他一样,所以他不想让我也成为酿酒人,甚至连啤酒桶边都不让我碰.  相似文献   

17.
机场的孩子     
正我是在军队机场长大的孩子。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把我抱在怀里看了好半天,问想不想他,学习怎么样?调皮不调皮?我和他有距离感,很陌生。爸爸给我吃苹果,还有一个大菠萝,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玩意儿,又酸又甜,直到现在我仍喜欢吃这种水果。  相似文献   

18.
1805年4月2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丹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便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  相似文献   

19.
赞美如阳光     
费霞 《新青年》2002,(11):30
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门诊室去诊治。那个孩子已经被他的父亲严重灌输了自己无用的观念。面对心理医生的询问,这个孩子一语不发,不沦怎样诱导、启发,他绝不开口。一时之间,心理医生无从着手。后来,从他父亲的唠叨中,心理医生找到了医治的线索。当时,他的父亲不停地说:“唉,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了!”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告诉我,以前总觉得孝敬父亲的机会很多,所以,回父亲家的时候总想着找当年的发小、同学狂侃、疯玩。有一次,他听到父亲说起,好几个自己小时候都很喜欢他的长辈已相继去世时,他才猛然惊醒: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已经可以用次数来计算了:父亲今年已经77岁了,假若父亲再活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