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和巴基斯坦开展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现状与合作潜力相比较是不相称的。两国在资源、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两国可在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电信、投资和科技等领域开展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试析俄远东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相邻,并且与中国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资金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性。加强中俄两国在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利益的。与两国中央政府关系相比,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我国的关系相对滞后,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探索消除合作障碍、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安哥拉经济合作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哥拉内战结束后,中国与安哥拉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合作稳步推进,安哥拉现已成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究其原因,中安关系良好的基础、经济及技术等方面的强大互补性、趋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澳门平台和广泛信息网络的建立,成为推动中安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而来自中国与安哥拉内部及外部的投资风险则是两国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寻和扩大合作潜力,将会拓展中安两国经济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中俄两国经贸领域合作逐渐进入了一个良性通道,相应的,中俄经济联动效应日益凸现。所谓经济联动就是两国经济活动的相关性,它主要用贸易结合度指标来衡量,中俄经济联动效应不仅反映出中俄经济具有互补性,而且还对中、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在21世纪亚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日两国之间建立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和战略性经济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两国及亚太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安全领域形成有效的协调力量,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近年来,中日经济贸易、投资关系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稳定、规范的双边经济关系,才能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稳定和深入的发展,从而在21世纪的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而且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日本是资本发达国家,中国则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合作如能进一步加强的话,必定会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生重大的影响。现在,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一、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尽管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自1972年建交以来,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共同确定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指导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郑国富 《东南亚》2011,(4):28-32
自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促进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证研究表明:中越两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双边贸易合作的快速发展。在WTO体制下,基于两国的独特地缘优势和互补性经济结构特征,未来双边贸易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合作共赢的中韩经济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韩建交14年来,两国经贸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现已互为本国主要经贸伙伴之一.两国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互相促进,比翼齐飞,推动中韩关系全面提升.尽管目前中韩经贸关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两国相互依存增大,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又强,中韩经济关系未来将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1.
唐朱昌  陈勇 《东北亚论坛》2007,16(1):99-105
中俄的转型和发展需要中俄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实现”龙熊”共舞。深化经贸合作是两国实现崛起过程中的双赢选择。一个迅速工业化的中国需要稳定可靠的俄罗斯市场,一个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同样也需要参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潜在市场。在中俄两国几乎具备所有条件的情况下,经贸合作进展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转型不彻底。然而,为实现共舞,当前两国应利用良好的政治关系,扩大深化经贸合作,完善经济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完善市场建设,这不仅能消除影响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性障碍,也是两国成功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欧亚经济共同体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框架内最重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该组织在建立关税同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共同体框架内的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该组织作为中国的重要周边因素之一,其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与其成员国的经贸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迎接共同体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挑战,并利用其提供的机遇,以促使中国与共同体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南盟经贸合作制约因素及经济一体化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仕胜 《东南亚》2010,(1):33-38
中国和南盟的经贸合作对于加快南盟发展和促进中国——南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对华贸易赤字,印度对中国的严重猜疑,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冲击成为制约中国与南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提升中国在南盟中的地位,从次区域和双边合作项目着手,是推进中国与南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提出全面深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东北经济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双方经贸科技合作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对于实现东北经济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始终是两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近几年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与两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不相称。因此,如何继续推进和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现已成为两国政府面临的共同任务。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的实施,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新的合作起点上,中国与东盟亟须另辟蹊径,拓展、深化和提升投资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共建经贸合作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本文通过对各类多双边合作共建经贸合作区进行研析,探讨部分先行合作区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加强在编制发展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协作机制、引导企业入驻、做好宣传推介、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勤 《东南亚纵横》2013,(11):12-15
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格局变化。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中国与文莱的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等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为基础,其他各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与交流逐渐展开并初见成效的发展格局。中文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政府对彼此间的经贸互利合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动,必将有助于两国经贸关系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过去20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体国际贸易和投资显著增长,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日益加强。本文探讨在亚太地区各种国际合作机制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互补性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双方经济合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