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从"改造中东"的大局出发,同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一道向巴以双方提出了"路线图"计划.尽管该计划起初均受到巴以双方的认可,也受到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但随着中东局势的不断变化,该计划在刚刚付诸实施时就遇到了巨大挑战,且面临"夭折"的危险.布什政府企图改造"失败国家"的努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相继遇到挫折后,在巴勒斯坦将注定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旺达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本无绝对的民族之分,而是能彼此渗透的两种身份.为了方便统治,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将两者划定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一直将图西人作为殖民政府的代理人,从而形成被殖民者与外来殖民者的对立关系;独立后这种"种族"身份意识遗存下来,并成为胡图人动员组织群众的有效工具,最后以"大屠杀运动"的形式虐杀曾一直是兄弟民族的图西人.国际社会的漠视实际上纵容了这场恐怖行动,致使20世纪末人类历史上出现如此迅速、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杀人者和如此惨烈、如此众多的被杀者.  相似文献   

3.
古共"六大"与古巴经济模式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59年初革命胜利以来,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几次变化.革命胜利后初期,古巴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民主改革,并很快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70年代初,古巴采用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并同苏联东欧实行经济一体化.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古巴调整了经济模式,通过变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8年劳尔·卡斯特罗接替菲德尔·卡斯特罗担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以来,古巴进一步调整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采取了一些称之为"更新"经济模式的变革措施.古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2011年4月古共"六大"的召开和"六大"所通过的<党和革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纲要>将对古巴经济和社会模式的"更新"起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台独"分子为首的"台湾当局"不仅在本岛内肆意搞"去中国化"活动,在国际上也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大搞所谓的"务实外交",制造"实质台独"的国际影响,这给我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造成暂时的困难.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遏制"台独"势力的蔓延:加强对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利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制衡台湾的"务实外交";积极支持我国台湾同胞在非洲国家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中国的整体综合国力;处理好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析奥巴马政府的"E外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应对美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行以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为平台的"E外交",力图借此阐明美国外交立场,推广美国价值观念,修复美国形象,并对其他国家造成外交压力.尽管"E外交"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这一外交形式没有改变美国外交的霸权本质,其效用现阶段不宜被过分高估.  相似文献   

6.
对美外交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本文认为,以"9·11事件"为契机,日本重点实施并推进了对美、东亚、阿富汗周边的"反恐"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其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反恐相关法案,朝"有事法制"迈进了一大步,也灵活地应对了日美同盟.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理解"9.11"事件与文明中突论的关系,首先要澄清对文明中突论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亨廷顿正是通过搭建文明和国家、价值和利益之间的桥梁,并在反理性选择理论和保守现实主义所界定的学术思想的连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及其他国家许多学者就该事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纷纷发表看法,中国学者反而相对沉稳.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梳理目前发表的有关评论基础上,认为,"9·11"虽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契机,但"反恐合作"难以成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础.理由是双方对"反恐合作"的期待不同,对涉及"恐怖主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认知不尽一致.但同时认为,充分把握"联合反恐"这一难得契机增进互信,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美俄等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助于逐步垒高中美之间的战略基石.  相似文献   

9.
"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随着中国高层频繁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且越来越多拉美国家愿搭乘"中国快车",美国国内出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的论调.这种论调是前几年美国"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的翻版与升级,反映了美国对中拉关系前景及中国崛起的深层担忧.本文在论述"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从美拉关系、中拉关系及西半球政治格局变化等视角来探讨"拉美成为中国后院论"产生的客观原因与背景,分析中拉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美在.西半球利益的影响,并对中美拉如何加强合作、实现"三赢"提出几点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主要观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各种理论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笔者认为,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的"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由主义、实证主义、职团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型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过渡过程.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经济转型需要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这样转型大国转型特征的比较分析,提出经过"治疗"后俄罗斯经济出现了U形曲线态势.转型国家制度供给的非规范性造成这些国家正式规则合法性程度降低,并导致"信任危机"在社会各领域普遍存在.经济社会转型包括3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自由化与稳定化政策、微观机制重构和制度建设.解决"信任危机"必须从促进市场秩序建立与完善的制度建设着手.转型国家的市场秩序需要建立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协调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圣保罗论坛的"替代"色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0年,在巴西劳工党的倡议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3个国家的48个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会议,讨论拉美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圣保罗论坛宣告成立.目前,圣保罗论坛是拉美地区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的聚会舞台,有成员党112个.圣保罗论坛大约每年举行1次年会,来自拉美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众多左派政党和组织参加了论坛,其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圣保罗论坛坚持"反帝国主义、反霸权主义、反对一切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反干涉"的主张,近年来的圣保罗论坛宣言中均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或"替代模式"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中欧"天鹅绒"革命的全球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年前苏联与东欧发生了制度性的变革,苦心经营得犹如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顷刻间土崩瓦解。与以往社会变革中突显出来的激烈社会对抗相比较,这次要平静缓和得多。于是西方人形容它为“天鹅绒般的革命”,因为缺少了“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时产生的大规模动乱和流血”。但苏联和整个东欧的崩溃所带来的历史震撼持续地吸引着人们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着思考。本文试图以常规建构主义为理论视角,揭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之变的深层根源是全球化引发的国际体系层次上的文化变迁,与这3个中欧国家单位层次上的文化特征之间发生了互动,最终导致了其国家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4.
利哈乔夫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在他的绝笔力作《思考俄罗斯》中对俄罗斯及其文化做了独到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此书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利哈乔夫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浅析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中安全理念的变化.目前"先发制人"在国际和国内不同层面上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离实际操作层面的安全防务政策还有一定的距离."先发制人"战略将主要针对打击恐怖主义,就其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而言,是一种以进攻性现实主义安全观为基础的新的意义上的"威慑性"战略.  相似文献   

16.
论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社会主义"是查韦斯总统在2005年提出的政治口号.为了实施"21世纪社会主义",查韦斯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理论上和组织上创造条件,奉行"强人政治"战略,控制舆论工具,强化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力实施扶贫计划,开展土地改革,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知名度,对美国保持"政冷经热"的关系,清算"全民公决"中的反对派.但是,查韦斯在追求"21世纪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政治上的反对派与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沆瀣一气,对委内瑞拉的政治稳定构成巨大威胁;许多委内瑞拉人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含义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马列主义政党;"21世纪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牢固;美国继续对查韦斯采取敌视政策.  相似文献   

17.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成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原苏联各国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原苏联地区大力推动对当地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改造,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波兴起.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阐发的,但它应当被看作是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后所得出的真理性结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考察苏联兴亡的历程可以看出:当苏联共产党比较好地坚持、贯彻了"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就兴起、壮大;而当苏联共产党对"三个代表"坚持得不好、贯彻得不力、甚至出现背离的时候,苏联便趋向衰落、走向灭亡.换言之,由于在实践"三个代表"方面苏联共产党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致使苏联先兴后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回顾了"上海五国"机制形成的历史过程,着重探讨了该机制的7大特征,并对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上海五国"机制现阶段的合作重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可控的民主"及其风险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可控的民主”是俄罗斯国家发展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一模式是对民主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以对民主的操控为特点,并形成一套特殊的政治统治术,目的是要实现内在的相对集权与外在的民主形式之间的统一。“可控的民主”又是一种非常的刚性结构,其功能必定会朝着特定的方向猛烈释放出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社会改造,而这恰恰也是它的风险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