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9年9月日本实现政权轮替,民主党取代自民党,给中日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变数.鸠山内阁的“友爱”、“共生”理念以及作为其践行的“东亚共同体”,使战后中日关系框架内涵萌生结构性变化.而在菅直人政权和野田内阁时分别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和“购岛闹剧”,给中日关系带来深刻伤害.探寻民主党执政失败的根源所在,对未来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的走势,无疑具有昭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55体制”结束以后,日本政局进入战后最长的动荡时期,此间的突出特点是内阁更迭频繁,新一代政治家走上日本政坛的前台。桥本内阁的诞生标志着新老交替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各党派之间争斗的终结,今后日本政坛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桥本内阁将把恢复日本经济增长作为内政问题中心;对外政策强调日本外交的自主性,在继续维护日美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重视与亚太国家发展关系。由于发展中日关系的有利条件仍然多于不利因素,因此对华政策不致出现重大调整,但因中日关系内外条件的变化,今后两国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8 年12 月19 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与自由党达成联合协议,定于1999年1 月改组内阁。“自自联合”体制是自民党参议院选举受挫、党内派系斗争激化的产物。届时,日本政坛将呈保守化特点,日美关系的基轴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中日关系也将因此多有波折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保守政治与外交处于转变时期。日本民主党当政后,选择了与自民党执政时期不同的外交战略与政策。鸠山内阁提出调整日美关系、重视亚洲外交和中日关系、建立东亚共同体等新外交政策主张。这些外交政策打破了日本传统保守外交,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东亚地区局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鸠山新外交还面临各种挑战与考验。其政策主张能实现多少,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试析岸信介内阁时期的日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岸信介内阁执政时期是战后日台关系密切的阶段。这一时期 ,日台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出现密切化的趋势。从本质上说 ,岸信介内阁的对台政策带有浓厚的冷战意识形态的特点 ,受当时东西方冷战对峙总体格局的制约。岸信介在对台政策上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 ,与美国签订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插入了所谓的“远东条款” ,使中日关系恶化到战后两国关系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对华政策的调整佴祖吉克林顿连任总统后,其内阁在去年对华政策辨论和调整的基础上,就克林顿第二任期对华政策进行了讨论,政府主要成员相继发表了重要的政策性讲话,从这些讲话和今年以来美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对华...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华贸易是日本对外贸易的支柱。新中国成立后,东西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之下,新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日本则“一边倒”向美国。以“贸易立国”为重要国策的日本,在对华政策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无论首相如何更迭,搁置政治对立、促进经贸交流的“现实主义”都是日本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后冷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仍然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安倍新内阁将以怎样的态度处理困境中的中日关系,安倍此次上台的“天命”又是什么,关系着中日关系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因日本野田内阁对钓鱼岛“国有化”而陷入僵局.具有强烈保守理念的安倍上台后,不仅没有积极谋求改善中日关系,反而对华采取更强硬政策.安倍以使日本“摆脱战后体制”为己任,以修宪强兵为目标,其外交路线乃是服务其政治追求.安倍力推联美遏华战略,同时积极致力于建设强权国家,中日关系正被其推向对抗状态.  相似文献   

9.
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战后日本历届内阁对华一直遵从"政经分离"原则。"政经分离"原则虽然形成于吉田茂内阁时期,但这一原则并不是吉田或某一个政治家的主观设计,而是战后冷战体制,尤其是"日美台体"作用于日本对华关系的自然结果。把握"政经分离"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根源,可以为正确理解战后中日关系或是改善或是恶化的历史表象提供一个可诠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数次大的波动和曲折。影响日本确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外认识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90年代以来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之势和安全战略的调整趋势,对中日政治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日关系的政治环境明显恶化。我们应从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出发,注意日本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动态,在警惕和阻止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和军国主义复活倾向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新格局与细川内阁对外政策的调整冯瑞云4月8日,日本首相细川护熙突然宣布辞职,结束了战后日本非自由民主党(以下简称自民党)联合政权的第一个阶段。细川内阁虽然仅存在了八个月,但其内政、外交皆取得了一些政绩,引起了世人的注目。那么,细川内阁究竟有何政绩...  相似文献   

12.
“战后50年亚太地区的中国与日本”国际会议纪要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主办的“战后50年亚太地区的中国与日本”国际会议于1995年11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单位的记者和观察员共...  相似文献   

13.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13,(2):4-15,117,128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度执政后,手中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机会,但在日本政治右倾化抬头背景下,其对华政策仍可能受到日本右翼和鹰派的影响。安倍内阁企图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中国周边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格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迫使中方让步。安倍最大政治目标是修改日本宪法,为日本对外使用军事力量铺路。近期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同时,也会谋求缓解紧张关系,防止局势失控。若2013年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很可能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中日关系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前景不容乐观。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中日双方信守条约,妥善处理钓鱼岛争议,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和东亚和平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鸠山内阁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鸠山内阁外交政策大方向目前已经显现,即遵从现实主义,又增加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它在对美关系上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坚持维护同盟关系,又打出对等外交旗帜,以图扭转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不利地位,为日本争取更多的自主与利益。与此同时,鸠山内阁加强与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关系,外交政策重心明显回归亚洲,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前外相前原诚司在位时期的日本对华外交使得新世纪好不容易处于“暖春”状态的中 日关系再次跌入低谷。“前原外交”的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它与前原诚司的政治经历、政治作风、对 华政见及个人野望有关,与日本国内政治需要以及民主党外交经验的缺乏有关,与日本民族主义 情绪及日本右翼对此的不断鼓吹有关,与鸠山内阁留下的政治外交的“负面遗产”有关,与日本民 主党一直所持的对华“军事担忧”有关。“前原外交”使中日关系紧张和消极的同时,还产生了其他 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经历反华、友好合作到合作加防范的逐步演变过程.在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中,国内政治与美国因素发挥着重要影响,而对华竞争防范与谋求经济利益则是不变的考量.在中国崛起、中日力量对比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日本对华政策消极面上升,经济联系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关键.两国关系格局近期难以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9月成立的民主党鸠山内阁中,菅直人(KanNaoto)被任命为副首相,主管国家战略局,同时兼任负责经济财政、科技政策的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会媒体和舆论如何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互动,以及在政府的对华政策中所起的作用,是今后思考中日关系时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鸠山的新外交立足于"友爱",由友爱理念衍生出友爱外交,再发展至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构想,乃至追求对华、对美的平衡外交关系,这些依次递进的各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和解、合作、共荣"为旗帜的友爱外交,不仅正面回应了日本发展与东亚国家友好关系之间的"障碍",而且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在鸠山的友爱外交推进过程中,日本与其它东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中日关系,改善迅速,发展顺利,至今还保持着十分热络的态势.由于提升对华关系必然涉及到对美关系,鸠山新外交时美关系的调整虽然是在坚持"亲美入亚"的原则之下进行的,也很可能会遭到美国的抵制.因此美国因素的影响会在多大程度上给鸠山新外交造成冲击,尚需时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1997年12月—1998年2月)亚洲11月29日-12月11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访问中国。国家主席江译民、国务院副总理朱基、李岚清分别会见。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会见日本胜利株式会社社长守随武雄一行。12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