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 几年前曾有人问我:在与东盟关系方面,我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中国已经成功地使东盟各成员国不再将其看成是个威胁.更积极的一点是,东盟国家日益镇定甚至是满意地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崛起的亚洲大国.我相信这也是东盟国家的成就,是各成员国清醒、明智、机敏以及现实主义和平衡感的明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是21世纪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学界对此进行了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为何原本选择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国家(政府),会因其国内非国家行为体对中国实力和行为的认知变化,转而对中国表现出制衡倾向并采取抵制行动.为何非国家行为体带有民粹主义特色的民族主义认知能够致使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为此,文章改变了传统的以国家权力政治为核心的单一互动制衡,以非国家行为体制衡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变量、以所在国政府跟随响应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由非国家行为体发起、通过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复合互动,因观念(认知)差异而导致的非对称软制衡理论,并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中新贸易的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主 《当代亚太》2005,44(4):28-36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本文对1994~2003年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10年来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本文认为,未来中新贸易将继续增加,而贸易逐步向少数产品集中的趋势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15.
过去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问题产生的争议,在中国和东盟方面都引发了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反思,一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从中国发展战略的内源性出发,本文认为东盟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重视东盟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必须承认,中国—东盟合作目前确实面临互信约束,部分东盟成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在犹豫观望。从双边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共同努力消除互信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利益共享中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APEC成立25周年。在过去的25年中,APEC作为亚太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推动亚太一体化、提高地区人民福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是APEC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在参与APEC合作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在逐步融入亚太、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2007年4月,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谢淑丽(Susan Shirk)教授的新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China: Fragile Superpower)一书.  相似文献   
18.
东盟拥有10个成员国,人口5.12亿,总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3亿。2001年,东盟国家GDP为5512亿美元,只及我国95933亿元人民币的一半,占世界GDP总量的1.7%。2002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达547.7亿美元;今年头4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2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1%。东盟位居日本、美国、欧盟与香港地区之后,是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9.
引言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趋势,是指东亚未来的预期发展趋势,它包括多个发展层面,以及在未来无论是对其自身或其相互关系可能产生某些影响的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与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务实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后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给出的解释却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存在说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尚需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是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它超越了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国际社会概念,因为在这种国际社会状态下,各方承认他们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某种形式的共同命运),并因此愿意通过协商、合作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处理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化解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创造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以激励性机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国际社会理念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