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1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殷弘 《美国研究》2001,15(4):21-28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公众遭受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当今在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也是对美国的世界态势和对外政策走向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动因.在此情势下美国要以准备对付所有可以想象的突然袭击为重点,调整、改造和加强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防务机器.不安全感的骤然加剧还将使得美国对于一些同恐怖主义问题无关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产生连带的强烈防范心理.在当前和最近一段未来时间里,总体形势对美国追求其对外政策目的高度有利.  相似文献   
32.
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总体稳定,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出现积极变化,大国战略互动更复杂、更活跃,中国外交浮现出新难题、新挑战。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将继续深度调整,某些热点地区和国家依然难以脱离乱局,但国际战略稳定的大势不会有根本变化,中国外交则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面对重大麻烦"多样化增生"的新形势。鉴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于2007年12月6日举办"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前瞻"研讨会,特别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在回顾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基础上,对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进行前瞻性分析。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国际战略形势走向。  相似文献   
33.
从"战略经济"来看,无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响应、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能源供给1,俄罗斯对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财政能力、经济体制以及对中亚地缘政治经济之警戒等因素对上述事项形成了潜在的制约和阻碍;从"战略军事"来看,急剧增进的俄罗斯角色是其对华之军事意义,但亦有着间接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中美在西太平洋军备竞赛的相应加剧和来自美国及其军事同盟国的疑虑;从"战略地缘"来看,俄罗斯作为重大战略和外交伙伴所产生的重要助力,增强了中国的地缘战略能力,但相应也会损及中国与美欧的关系,潜在地增添中亚、东欧国家的对华不满与担忧,中国由此亦有可能被俄罗斯拖入与自身利益关系甚少的重大国际纠葛和风险。  相似文献   
34.
当代中国对外战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世界大势和主题的根本判断。在经历1989年春夏严峻政治风潮的考验之后,邓小平提出"二十六字"对外战略方针,并通过1992年其"南巡"讲话,为此后中国和平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为中国对外战略转型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然而,20多年里一系列外部重大事件引起的世界格局调整及治理更趋复杂和艰难,不断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对外战略的探索过程。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其后持续经济衰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更为内向,对外政策的进攻性相对减弱,中国则更加关注周边安全,采取相对主动的大力进取重塑地区经济和安全秩序,中美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力竞争加剧。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动有所作为"的战略转型更加显著,其焦点之一就是在最具战略意义的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愈益增进自身的战略权利及权势影响,先是偏重"战略军事"调整和布局,而后施行"战略军事"与"战略经济"并举之策,结果是既获得重大收益,亦有重要风险。非常可取的是,2016年秋季往后,部分地是为应对"特朗普冲击",部分地是为打造接续引领全球发展的包容性形象,再加上美国在对外合作方面的消极趋向提供的重要机遇,中国在东亚西太平洋的战略近乎全面地显著温和化。现今的复杂挑战特别在中美贸易对抗和朝鲜问题上。中共十九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三个"更为大力"将构成对外战略方向的长期前景。  相似文献   
35.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事态,当推越南战争。这场战争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越南内部,即50年代未期由于吴庭艳政权的黑暗统治和白色恐怖而出现的越南南方革命。同后来美国政府据以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的理由完全相反,南方革命并非北越“颠覆”、“侵略”所致,而是来自南方劳动党基层党员和进步群众自发的武装反抗。然而,这场革命的迅速发展同北越的支持和领导密切相关。在这后一方面,越南  相似文献   
36.
一《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凝聚的史著之一。它伟大,至少在于它以系统的多篇"纪"、"传"和"志",在近两个世纪以后决定性地巩固了司马迁《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撰史方式。它凝聚,指的是它不似《史记》那般纵贯数千年地"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即前104至101年武帝太初年间"至雍获白麟"),或者说主要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开始,直至伴随汉武帝去世告终的汉帝国初期。与之相反,《汉书》集中于西汉这单独一个大朝代,甚至——就作  相似文献   
37.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致力于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参与相关的"国际-跨国"合作方面进展夺目,但同时,中国的相关态势和政策又有显著的精致性和复杂性,需要按照中国大多富含两难的具体情势予以评价.当今中国"综合的中间立场"正在向增多普遍主义成分和减少特殊主义成分方面移动.面对经济、安全和生态、资源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全球性挑战,特别是在防扩散、反对跨国恐怖主义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中国持有积极、自主和富有内在分辨的立场.中国对西方的不合理要求和压力的抵制理所应当,同时在符合公正原则和力所能及的限度内增加自己的义务承诺和国际责任承担也理所应当.特别在减小国际贸易顺差、更积极地致力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全球生态保护、更有力地从事国际防扩散这四个方面,中国的努力密切关乎自身的国内健康发展和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38.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39.
考察和谈论事物系统大致可有三类方式,尽管这三类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只是个“语义学”问题和命名者的个人取舍,因而必有颇大的随机性和可变性。
  第一类方式可被称作微观探视和叙述。它侧重于具体地观看、澄清和描述事物系统内部的各基本组成部分与其相互间的基本联系,同时相当顾及该系统整体及其基本成分与外部紧要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无论由此可能提取出何种关于整体的见解,它的主要特征仍是微观探视和叙述,倘若在历史学的场合就可被称作微观史。事物系统越宏大越复杂,微观史就越少可能有“任何总的图案从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40.
在台湾海峡两边,归根结底既由于“台独”倾向的发展,也由于美国对台政策中至少客观地包含着的“台独”助力、战争诱因和军备刺激因素,使一个中国的两个地区——大陆和台湾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竞相扩充和优化指向对方的武器装备,以维持双方实际上都认为经不起须臾缺乏的武力威慑,并且准备迎接远非必定能够避免的未来实战。这一武器装备竞争就其历史由来和政治实质而言,构成台海两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