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问题是理论界近年关注较多的前沿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什么必要性?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探究,就人们关注的有关理论问题给予了说明。文章对研究状况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2.
毛泽东在晚年有一个一直萦绕在心怀,令他念念不忘,且必须根除的"大敌",那就是"修正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最高指示"的普及性宣传,"修正主义"一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毛泽东本人发动文革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在于"反修"防修".可以说,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凝结了毛泽东晚年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思考,也是理解建国后曲折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反修"防修"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加以探析,旨在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3.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探求现代化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亦曾遭受过惨痛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地洞察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熟。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这一理论蕴含着别具一格的创新性思维,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理论。深入分析这种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特色,对于我们理解、认识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坚定对未来的信心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4.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对党的群众基础产生了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包括: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推动了当代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消极影响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新阶层政治诉求的不断增强给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新课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挑战.为此,一要注重社会利益整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二要多管齐下,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5.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力量。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着党的理论、纲领、宗旨与目标。而政党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政党能在多大范围内联系和影响社会其他阶级、阶层或群体,决定着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虽然功能不同,但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同为政党社会基础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6.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了一批品质高尚、业务精良、事迹感人的榜样人物,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等等,这些“最美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义化积淀,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沃土,真切展现了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增添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理解其实质内涵应当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即党的阶级基础、党的建设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包括维护工人阶级的权益、发展壮大其力量、增强党在工人阶级中的凝聚力、从工人阶级中汲取提炼党的先进意识等.  相似文献   
28.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青年观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由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根本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他们对青年的社会性认识又有所差异 ,特别是在青年培养的目标、青年培养的方法以及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容等方面。邓小平依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 ,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 ,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青年观  相似文献   
29.
国企改制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根本原因在于偏离甚至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制中投资者、政府、职工三方利益严重失衡,职工利益被漠视和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