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用F-2-BSA人工抗原免疫Balb/c鼠,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6株分泌抗F-2毒素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抗体滴度为2084~×(4H_8)、256~×(6H_9、4H_3、2H_5、2C_8)、16~×(3F_(10));腹水抗体滴度为10~(-9)(4H_3、4H_8),10~(-8)(2H_5)、10~(-7)(6H_9)、10~(-6)(2C_8)、10~(-5)(3F_(10))。用竞争间接ELISA法测定6株McAb对F-2毒素的敏感度为0.8~0.3ng/ml。该抗体与同系物(玉米赤霉烯醇)交叉反应率为9.0%~1.3%。6株McAb均属IgG类。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和冻存复苏后,分泌抗体稳定。纯化抗体在37℃保存12天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所曾采用发病前期的虫体(单形虫体)对马驹连续继代,继至一定代数,毒力明显致弱。毒力弱化的代数具有明显的免疫原性,免疫期可达三个月以上。根据马焦虫一年有一次春季感染,发病后有一个半月流行期的特点,如制成有三个月以上免疫期的弱毒虫苗,对疫区的牲畜就能具有免疫预防效果。这种筛选弱毒虫种的方法,主要是掌握初发温时的单形虫  相似文献   
13.
蜱类是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对人畜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对蜱的驱杀多采用化学杀虫剂。它对有机体虽有广谱的毒杀作用,但也能杀死害虫的天敌,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因此,生物防治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牛边缘边虫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培育在接种含边缘边虫混合种虫血的牛体上,叮咬17天后,摘取600只(雌雄各半)未饱血成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头易感健康牛体上。于继续叮咬后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边缘边虫。至33天时染虫率达到高峰,为53.11%,个别红细胞 内的感染强度高达9~10个虫体。35天染虫率降至41.34%,牛只死亡。在该头牛虫体出现至死前23天的涂片中,只见到了单一的边缘边虫,未发现其他形态的虫体。同时对感染牛只的血红蛋白、红白细胞数及临床症状等进行了观测。为了使染虫率升高,在本试验中采用了肌注氢化泼尼松的办法,起到了与手术除脾差不多的效果,且省事安全。  相似文献   
15.
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感染有边缘边虫的牛体上,摘取正在吸血的半饱成虫、饥饿成虫、半饱稚虫,分别人为地转移到3头健康易感牛体上事先用锌明胶贴好的布袋中。使其继续叮咬,试验牛均遭感染,其潜伏期分别为13天、13天、19天。最高染虫率分别达53.1%、12.0%、8.6%,用从感染牛体脱落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4头健康易感牛,检查时间最短的为30天,最长的达180天,在整个检查过程中,4头试验牛的血液涂片,始终均未发现边缘边虫。试验证明,边缘边虫不能通过微小牛蜱经卵传递,只有当代各变态期的蜱,由感染牛体转移到易感牛且继续叮咬时,才能使边缘边虫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16.
马焦虫病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在产马地区危害更为严重。最早在1943年曾在黑龙江省珲春县发现马焦虫病,以后在吉林、内蒙、青海、甘肃、新疆、辽宁、宁夏等地都有报道,而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发生本病比较严重。如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地区于1959年3月发生马焦虫病至4月下旬本病扩展到12个市县、31个以上的乡和镇。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病1306头,死亡159头,其死亡率为11.94%;其中发病较严重的地区如杜尔伯特旗共发病445头,死亡65  相似文献   
17.
1950年Stamp等首次报道了羊衣原体性流产之后,引起了各国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以后在欧洲巴尔干各国以及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苏联等二十多个国家陆续发现本病。 在国内,据我们初步调查和内蒙古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及西藏畜牧兽医工作队报道,近年来在甘肃的河西地区,内蒙古的伊盟和巴盟,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地区,以及青海的海西和黄南州,所发生的流产羊只中分离出布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机率很低,布氏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