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北地区10个规模化饲料加工厂采集126份饲料原料及其产品,经霉菌学检验污染率为96.8%,从样品分离的霉菌鉴定为9个属22个种,在优势菌中常见产毒素菌少。经霉菌学检验,126份样品中的117份属轻度霉菌污染,其中85.7%的饲料原料和85.7%的饲料原料产品可喂畜禽。在调查的10个饲料加工厂的饲料,仓储条件差。7个大中型畜禽饲养场的饲料跟踪调查,饲料产品喂畜禽安全。9份黄曲霉群优势的饲料样品,黄霉菌毒素B_1检测,其含量均小于0.5μg/kg。分析评价认为,由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西北地区饲料样品中霉菌现状属轻度污染,在正常情况下饲料对畜禽一般不会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方法和步骤。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饲喂在事先人工感染的混合种带虫牛体上,收集感染的饱血雌虫,俟次代幼虫孵出后,将其释放到另一健康易感牛体上,自行叮咬18天之后,从该头牛体上摘下450只半饱雄虫,人为地移至另一健康牛体上,使其继续叮咬。雄虫叮咬后的第13天,在该头牛的血液涂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双芽巴贝斯虫,在其后30天的检查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种虫体。感染后第13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39.6℃,持续3天;第20天染虫率达到6.11%的高峰;第27天出现血尿。同时对红白细胞进行了计数,并观测了某些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控制马焦虫的春季发病(3~5月),是有待解决的问题。焦虫病的存在有野生动物参与,焦虫的有性繁殖阶段则须在传播者——蜱的体内进行。因此,单纯治疗病畜是被动的防制方法。有必要致弱虫种,制造虫苗,用主动积极的方法控制马焦虫病。 血胞子虫病的免疫,很早就开始研究,虽到现在还没有广泛应用,但在研究工作中则已取得进展。最早是通过强毒途径进行免疫,如接种强毒含虫血液(包括病畜血液和病愈后的  相似文献   
4.
感染有单一种边缘边虫的试验牛,当染虫率达53.11%时,自颈静脉采抗凝血,在无菌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红细胞压积分为三组:①直接加入DMSO,使终浓度为5%;②用0.2%低渗盐水使红细胞裂解,在虫体沉淀物中加入等量含10%DMSO的改良阿氏液;③加入等量上述阿氏液。分别封装于安瓿,悬于液 氮罐气相状态下0.5~1小时,然后缓缓浸入液氮。储藏至90天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淋解冻,分别经颈部皮下各接种1头未除脾易感健康牛。三种悬液的感染均获成功,潜伏期为15~16天,染虫率分别为21.87%、12.7%、9.93%。前两组试验牛痊愈,后者死亡。  相似文献   
5.
用赭曲霉素A(OA)-BSA合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克隆和ELISA法筛选,建立三株分泌抗OA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C_(12)、1D_(12)和2G_7)。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抗体效价为128~χ(3C_(12))和64~χ(1D_(12)和2G_7),腹水抗体效价为10~(-7)(3C_(12)、1D_(12))和10~(-6)(2G_7)。三株单抗(McAb)'均属IgG类,分泌抗体稳定。用竞争间接ELISA测定三株McAb对OA的敏感性为22.5~39.2ng/ml,与异种毒素黄曲霉毒素B_1和ZEN毒素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组制备了F-2毒素人工抗原F-2-BSA和F-2-OA。用F-2-BSA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抗血清,I-ELISA测定,效价为2.56×10~4。抑制试验证明,抗体的敏感度为4.0ng/ml,对其衍生物玉米赤霉烯醇为20.0ng/ml。  相似文献   
7.
草原革蜱经钴~(60)辐射后,在兔体进行试验(1981~1982年),证实其有效不育剂量为3000仑琴,其虫卵不育率可达100%。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经钴~(60)(3000仑琴)处理后的草原革蜱雄虫,放置马体来观察虫体的不育效果及对马体的安全性(草原革蜱是经卵传递病原的,观察有否传播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 Theiler,1910)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见于南北美洲、非洲、南欧、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南哲郎,1979)。我国也有本病流行。 1986年我们利用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当代半饱成虫,从混合感染牛体中,首次分离出牛边缘边虫单一种。并利用分离出的单一种对4头健康牛进行感染,就其血液学变化、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10.
洁净微小牛蜱幼虫,在健康易感牛体上叮咬10天后,试验牛再用液氮保藏的双芽巴贝斯虫接种。收集脱落的饱血雌虫,将其培育在28℃、相对湿度约85%的温箱中,采用断腿法和穿刺法逐日制作血淋巴涂片。检查结果表明,饱血雌虫脱落后的第3天在其染色血淋巴涂片中,就可见到早期未成熟裂殖体,第5天观察到成熟裂殖体,第6天有典型游离的大裂殖子出观。第12天大裂殖子达最高峰。其形态呈棒状,前端大而钝固,后端小而尖,大小范围为7.0~19.0×1.5~4.0μm,平均为12.49×2.75μm。断腿法与穿刺法检出的符合率为100%。在卵的压片中见到梭形和小梨子形虫体。在次代幼虫的压片中,观察到大量的小裂殖子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