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世道三侃     
◇一、《皇帝的新衣》续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讲的是皇帝赤裸裸上街,只因为被一个骗子用假话恭维他"穿"的衣服既高档又高贵,这位皇帝便当了真。一丝不挂地在街上晃来晃去,人人都赞美、吹捧皇帝的衣服如何质优色美,近于仙衣,频频作谄言媚语。只有一个天真无忌的孩子坦言惊叫:"皇帝光着腚"结果呢,这孩子很可能被斥骂,被追打。这孩子长大了,"成熟"了,也就不再说那样的傻话,一定会对一切光着屁股的"高层次人物"--如有高级头衔的,高级职称的,高级风度的,奉献出美言美誉,诸如说些"您真有水平"、"您真有学问"、"您真…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精神生活没有文化生活的级别高,认为凡是非物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精神生活,如跳舞、唱歌、打打牌、聊聊天都可以算作精神生活。而文化生活就不同了,它必须具有文化(包括文艺、文娱)性质,至少要做到看看书、读读文艺作品、写一点儿什么(包括写字、画画、写文章)才成。于是认为精神生活上升到文化生活,才算是品位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上的讲话中,很真诚很有激情地赞扬了教师这一职业,特别强调了一句话:教师应是道德楷模。我作为在教育事业上工作了  相似文献   
14.
读一读历史很有益,只要不是十足的愚氓就会懂得这个道理。不过这个道理是否真对,那就因人而异了。人们常把不读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叫史盲,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把正史、外史、野史、秘史读了万册或千遍的人,就一定不是史盲了么?也很难说。  相似文献   
15.
眼下世界上的“念”——包括一念、百念、万念,无疑是多了起来,简直多不胜多、纷繁无辨。当年流行的“一个心眼干××”或“一心一意、完全彻底”云云,显然大不够用,也不应该总在“一”上死死打主意。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智能上的“一根筋主义”、“死心眼哲学”、“牛角尖习惯”,若是理解得太绝对,演示得太古板,很可能到头来不仅于改革开放太相违,什么正经事也干不成,还很可落得蠢相十足、笑柄频出。许多的“一”,是大大值得解放的,舍此便不会将现代世界——包  相似文献   
16.
毛志成 《中国监察》2008,(23):61-61
有一件事过去之后,却时时让我回忆,让我反反复复地思考。这件事就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性的举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有这样一层窗纸,或曰一种窗纸,遮住了许多人心里都明白底细的事。只要不捅破,就你雅我也雅,大家都是雅人。至于生活本身,那自然也是“处处充满美”的。假如有人不识相,硬要捅破这层窗纸,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孩子天真的地喊出“皇帝原来光着腚”那样,此人就要被宣布为俗不可耐,乃至被追打。否則,这世界就雅不下去。譬如说,当年那曾经走红的“选美大赛”和现在另换了名称其实还是那么一回事的什么什么大赛,以及许多在名目上很有艺术讲究的“人体美”实物展或画面展,“美术家”的文章自然是写得很雅的,诸如“人体美是人体语言的诗化”呀,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最恨文字狱的人,莫过于文人本身。随之转而将文字视为至上之物的,也是文人本身。实际上,以舞弄文字为至高雅趣是否正确,又是另一回事。有时,某些执政、从政的人,一开始就很讨厌专门舞文弄墨而别无他技的人,随后才升格为文字狱,对这样的两种事应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丑恶现象是世界性的普遍存在,何以要特殊地研究一下中国式的丑恶?那是因为这样的丑恶现象带有醒目的中国特点,源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不研究这样的特殊性行吗?不行。如果泛泛地谈世界各国的丑恶现象,惟独不特意地关注中国,往往既会流于浮言虚语,也不会掌握中国的真学问、实学问、深学问。另外,如果一味地打捞中国的古史料,查找中国的古遗事,介绍中国的古传闻,从而借古喻今,鞭挞丑恶,但没有勇气和兴趣去直涉中国现象,我看干净化  相似文献   
20.
二三十年前,中国人什么苦都吃过,如政治上的苦苦被整,经济上的时时被饿,等等,惟独不怎么感受到文化之苦。解放初,有一段时间也曾在“忆苦思甜”时加上了一点“忆无文化之苦”,但大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性,不很当真。到了“文革”,无文化、反文化、批文化简直给某些中国人带来了巨大快感。文盲们可以放开嗓子喊些“俺贫下中农”如何如何,“俺无产阶级”如何如何;小学生、中学生可以肆意地撕课本、砸教室、打教师,至于“开门办学”之类也无非是一种开心,乃至是“反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