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陈青  汪敏 《中国公证》2002,(2):10-11
如果某一天,你的某位亲人得了危重病症,不做手术难以好转。而做手术的风险却很高,医院也因担心引发医疗纠纷而不愿收治。面对医患双方共同的两难境地,你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42.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立法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立法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并存的进程中,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民工潮”不断上涨,到目前为止,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突破一个亿。然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却严重滞后于农民工的大幅度增长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一直将重点放在城镇,而占全国总人口80%,占世界总人口15%、世  相似文献   
43.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南昌举行,由江西财经大学承办。与会代表240余人,收到论文200余篇。会议以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发展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综述如下: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法的使命(一)和谐社会理念的经济法解读我国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研究一直倡导社会本位和平衡协调的理念,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一致性。因此,许多代表都主张既要将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经济法理念的重要内容,又要基于经济法协调经济关系的需求,来理解并体现和谐社会的理念。杨紫烜认为,和…  相似文献   
44.
汪敏  王亚明 《唯实》2012,(8):116-121
审判公开的例外规定,既有法律上的,也有政策上的。各国对审判公开的例外规定主要是对各种权益进行价值考量的结果。应对我国的审判公开做法进行反思、改进,以利于法治进步和审判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5.
按照《刑法》规定,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是属侵犯财产的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这是它的三者的共性。但是,由于三者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对犯罪的手段、方法的要求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互有区别。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乘  相似文献   
46.
审查刑事案件证据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汪敏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方式作了一系列重大的修改和补充,法官今后的主要职责和核心作用就是在庭审中审查、判断和认定控、辩双方所提供的有关证据,以确定被告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等情况,依法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4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亦存在立法层次低、指导原则有失误等问题。8亿农民的保障问题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反思现有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以和谐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重建之目标追求,建立国家一农村集体组织一家庭的三元保障模式,以期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48.
一、寄来炸弹:惊恐万状的午后 阳春三月,裹着冬装的上海,在阳光和暖风的抚摸下,渐渐露出了春的美姿。坐落在漕溪路上的银海大楼里,同样也荡漾着一片春意。  相似文献   
49.
不久前,在湖南大学召开了全国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年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20多所高校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和学者齐聚岳麓山下,围绕劳动法主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劳动法主体的一般理论问题(一)劳动法主体研究的任务王全兴认为,劳动法主体理论的核心就是要研究如何给劳动法主体定位。为此,首先要研究劳动法领域有哪些主体以及这些主体所构成的体系,特别是体制转型对主体体系的影响,这样才可以联系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50.
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将时间戳概念载于司法文件以来,时间戳在性质上究竟是一种证据还是真实性认定工具就存在较大争议。本质上讲,时间戳只是一种取证认证的辅助技术手段。数字经济背景下时间戳取证认证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针对电子证据原件的理论诟病以及单方取证对于证据效力认证的影响等问题亟待作出司法解释。时间戳作为电子证据取证认证的辅助技术,其功能属性应以诉讼目的为导向。为实现技术发展与制度规制的衔接,应在选择“混合标准”理论接入的基础上将时间戳取证纳入《公证法》规制,给予其法律“正名”。也有必要从规范效力审查以及权利滥用等方面进行证据效力“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