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需要大力拓展“高边疆”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无论国内国外,人们都有一个感觉,中国正在朝世界大国迈进,这个新大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应有更大作为.从研究分析出发,笔者的判断是,现在确实是中国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的好时机,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关键是有高层的政治意愿和外交部门的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42.
国家安全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作,需要耐心细致的学理分析。安全是一种不受威胁或不感到危险的状态,而不是纯粹物理层面的隔离或保障。国家安全有着极其多层多元的构成,同时带有外部属性和内部成分。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国家安全的界定与维护,明显区别于旧时代的内容,认识其中的联系与区分十分重要。从人类思考安全的历史进程观察,可以看出一种不断深化与进化的线索,它对于确立今天的安全思想、目标、行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认知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离不开对过往不同时期国家安全状态以及方针的借鉴吸收。通过梳理国家安全研究类型,可以发现日益多样的探索路径与工具,对它们各自优劣的比较,有助于建立均衡合理、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安全研究架构。就政策层面而言,保持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支点与枢纽,其中尤其须重视吸取一些大国的经验教训。就学理角度来看,新的思维与工具,如“层化”研究思路或许能帮助研究者拓展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43.
王逸舟 《半月谈》2003,(24):72-75
从全球角度观察。即将过去的2003年。是超级大国美国在对外政策上相当尴尬、屡遭挫败的一年,是由美国新霸权行径诱发的各种国际危机不断加深、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的一年。也是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艰苦努力的一年,是消极因素和积极动向共生共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44.
王逸舟 《党政论坛》2010,(20):28-28
一、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趋势。国际制度的网络化进程不可阻挡。未来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间,这一趋势将持续加强,更加细密、有力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和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虽然少数大国一直力图干扰或操纵国际制度,包括中小国家在内的各种国际利益集团的博弈也从未中止,各种国际制度和组织内部的官僚化和惰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制度与组织的效能,  相似文献   
45.
李英桃教授的新著《女性主义和平学》①终于面世了.她为此花费了四五年时间和无数心血,非常的不容易.在笔者看来,这本书不仅是英桃个人学术工作的一项新成就,也是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界的新地标之一. 我始终认为,不仅大众应当启蒙,学者同样需要启蒙.就前者而言,涉及什么是公民权利、何谓民主自由、国家与社会关系怎样塑造等主题;后者的重要内容则有,破除传统权力现实主义的思维藩篱,消解国家中心主义根深蒂固的某些影响,让生动活泼的人的面孔真正进入研究视野.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者群体,做出了不懈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6.
以往,人们习惯于把工会、青年团、妇女组织等各种群众团体比喻为党和政府的“齿轮和传动带”。这种说法及其认识是片面的。尽管在许多时候和场合下,它们的确可以在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起必需的连接作用,但它们存在的价值绝非仅限于此。它们应当代表和维护各自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有着独立各自的要求,达种要求在符合社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与其他要求起着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有时是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的作用。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够参与决策过程,监督政府的工作,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和各种利益关系的  相似文献   
47.
国家利益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在迈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来讨论国家利益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国际上一些居心叵测的势力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我们是“树未大而先招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这棵树,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格外重要。今天讨论国家利益,是历史的进步。在过去,至少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严厉贬抑的,不光是在中国,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如此。其实,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政治家事实上也都意识到国家利益的存在,也在追求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8.
2006年12月5日,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教授应邀在外交学院就“2006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发表演讲,意在盘点2006年国际形势,并思考中国外交在今年所取得的成就。本刊特将他们的演讲整理刊发。  相似文献   
49.
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逸舟 《外交评论》2007,48(5):10-22
本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步与转型的一种评估。作者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外交正在形成静悄悄的革命,其演进方向与全球进步的潮流是一致的,即:更加慎重的军事力量的使用;更加看重市场和贸易的因素;更多介入国际组织和法律的制订与实施过程;更加注意外交学习和制度创新;也更加强调外交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作者指出了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一些地方,如:"和谐世界"理念的落实问题;对外部批评的某些态度问题;应对复杂的主权纠纷时的不足问题;外交服务对象多重性的平衡问题;相对美国而言外交应对机制的单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与涉外安全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矛盾现象;以及外交公信力研讨上的不足;等等。作者在看好中国外交转型的前景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转型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0.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针对外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理论界的探讨成果,作者以非洲为背景,以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进展为案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原则的大体构想。作者强调,不干涉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大力创新、适合时代变化与中国需求。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分析了中国对非外交实践的某些突破,总结归纳了这些良好先例对于不干涉原则的坚守与创新。下篇则探讨了中国对非洲和平自主能力的援助、对非洲区域组织的支持、对非洲援助的效率及监管、从政府主导的"小援外"向社会全面参与的"大援外"转变、中国外交新思路与内政新动向的对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等方面,提出了探索争鸣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