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际安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何准确地衡量我们所处的国际安全环境的好坏?如何评估各国的国际安全状态?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开发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IISSA)即是一种有效的量化工具,让我们可以像利用"空气指数"(AQI)帮助我们了解空气质量一样,利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可以帮助我们从全球、大洲、区域、国别四个层次感性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安全状况。对该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四个结论:从全球层面来看,长期的国际安全状况较差,中期的国际安全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短期状况又呈现负面化;从大洲层面来看,欧洲地区国际安全态势最好,大洋洲次之,亚洲和非洲相对较差;从区域层面来看,可以发现与该区域有关的国际热点问题是影响该区域国际安全态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层面来看,新西兰、瑞士和瑞典是国际安全感最好的三个国家,阿富汗、叙利亚和巴基斯坦是安全感最差的三个国家,而在世界主要大国中,欧洲核心大国(英、法、德)的国际安全态势最佳,中国次之。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多样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安全体制”战略要求,并把“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作为总目标,这充分体现国家安全体制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安全体制是指国家安全管理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为确保国家拥有安全状态和能力提供制度支撑。国家安全职能划分、国家安全机构管理制度、国家安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权责机制和法律保障等构成中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基本要素。对中国国家安全体制进行历史追溯,可以明晰不同时期的特点,把握国家安全体制发展的脉络。另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国家安全体制研究严重不足、国家安全职能划分模糊、国家安全机构建设乏力、国家安全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中国国家安全体制功能的发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不利于化解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因此,科学合理界定中国现阶段国家安全职能、发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功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安全队伍等举措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非传统安全研究已成一门“显学”,且对相关研究、安全现实与安全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40年(1978-2017年)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整体上历经了酝酿与显现、阐释与呼吁、反思与深化、建构与拓展的过程;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出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类型;与国家决策的关系呈现“被忽视——边缘性——中心圈”的发展轨迹;研究驱动包括学理驱动、技术驱动、事件驱动、政策驱动和环境驱动;形成了涵盖组织机构、学生培养、知识传播、政策咨询和学术网络的制度化研究态势。在学术上具备了学派与学科的自觉,推动了安全思想的“范式转型”与“安全文明”的重塑,在政策上牵引着安全治理实践更加综合化与国际化。然而,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专业性、科学性、国际性不足,未来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在全球安全的研究格局、元问题与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与学派自觉、方法论与量化研究、议题深究与国际对话上有新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外语从多方面影响国家安全,其影响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外语对国家安全的影 响表现在外语作为传播交流的工具的影响,以及外语本体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传统 安全领域的影响,也有文化安全、语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外语对于国家 安全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中国应该重视外语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外应该加强 世界主要媒体的舆情研究与介入,对内应该加强基于外语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外语高层次人才培 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界对国家安全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后,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有了根本遵循,标志着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进入新时代。2024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学界对国家安全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为先导、加快国家安全学及其学科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本土化国家安全学自主理论体系探究的新格局。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国家安全学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日益清晰明确,国家安全学理论本土化进一步彰显,国家安全学理论构建日趋完善,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虽然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存在一些短板,但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有所作为,作出应有的历史贡献。为此,中国学界需要做“深”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的厚度和深度;做“专”领域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强化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的广度;做“强”工具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凸显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相比,“人的安全”观是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人的安全受多维度影响。其中一个或几个维度出现问题,人的安全就受到威胁;威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冲突。这些维度构成冲突诱因。冲突诱因呈现多元化。有的诱因与冲突相关度较低,有的诱因对诱发冲突具有乘数效应。就触发状态而言,冲突可能由单一因素诱发,亦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发。如果治理失当,会导致冲突恶化。一个国家要有效地治理冲突,就应当对导致冲突的诱因及相关度有深刻理解,如此方可对症下药。人的安全概念、国家保护责任与新干预主义是相继形成的三个概念。应当说,尽管以人为中心的安全框架日益被全球关注,但应当采取何种治理形式,何种治理形式属于最优方案,在国际社会中并未达成共识。但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保护人的安全的责任首先在于当事国政府。主权原则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人的安全问题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7.
"国家安全学"既是一门学科的名称,也是一类学科的总称。作为一门学科,"国家安全学"是国家安全科学与国家安全哲学的统一;作为一类学科,"国家安全学"既包括多门国家安全科学,也至少包括一门国家安全哲学,其实也是国家安全科学与国家安全哲学的统一。就像系统思维应当成为当代国家安全科学的重要方法一样,民主理念应当成为当代国家安全哲学的最高原则。只有把科学与人性、系统思维与民主理念有机统一到国家安全学基本原理之中,确立一种系统的民主安全观,才能使国家安全理论对国家安全实务起到积极的服务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尽管先秦时期没有出现“国家安全”这样的术语,但是随着中国早期国家结构与天下秩序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也已经初具雏形。政治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正名奉法,殊途同归;以内驭外,召远修近。经济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富民利民,恒产安国;重农抑商,务本利国;开源节流,裕民足国。军事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国防,强化军备;用兵有道,谋略制胜;文武结合,法纪强军。社会安全思想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敦行教化,家国和谐;储粮备荒,稳定社会。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基本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天人合一,敬天重民;内外兼备,家国并重;以德为尊,以和为贵;战争如疾,谋略至上。先秦时期的国家安全思想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来国家安全思想的基调,其中有不少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0.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来,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从研究议题看,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主要聚焦地区冲突,领土争端,联盟政治与伙伴关系,核安全、太空战略与网络安全,安全秩序等重要议题。在理论研究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宏观理论和中层理论方面都有大的提升。总的来看,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过去十年研究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学者发展了一些安全理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方法、人才梯队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取得了进步。不过,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目前理论创新仍落后于中国的外交实践,难以满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学科碎片化和产出泡沫化的问题。展望未来,中国传统安全研究需紧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视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和总结,通过基础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