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香格里拉亚洲安全会议刚刚谢幕,但喧嚣仍未散去,各种威胁论不绝于耳。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安全与防务论坛,香格里拉会议本可运筹帷幄,缓〉中亚洲安全震荡,但因心态浮躁与视角偏颇,近年来却不断制造亚洲海洋争端的紧张气氛,沦为海上“围堵中国”的扩音喇叭,留下一地鸡毛.  相似文献   
12.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历史,当人类迈入21世纪之时,历史问题依然是中日关系中无法绕过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三十而立”。建交30年的中美两国,已经走过了两个巨人之间的对望阶段,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并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共生模式。“同舟共济”,或许是这种共生模式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是危机频发地区。尤其是朝美之间的核危机,既有可能加剧冲突,也隐含着促进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形成的契机。互不信任和相互感知威胁是朝美之间危机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朝美力量对比悬殊、相互沟通困难等因素往往导致危机决策的失误,并有可能导致危机的恶性发展。应对方法在于各方的善于妥协和应当用利益冲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中的争端,同时要向对方传递具体明确的信息,并保全各方的面子。建立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与制约机制是确保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实现长期和平与稳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试析冷战后欧洲危机管理风格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安全环境发生变化的后冷战时代,欧洲对外关系中的传统外交和其他传统的民用手段已不足以应对冷战后安全环境的挑战,危机管理成为维护欧洲新安全体系的主要手段。在此情况下,欧洲的危机管理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危机管理战略上,由危机预防走向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主体的构成上,除了北约之外,欧盟/西欧联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危机管理方式上,由被动跟随美国转为主动介入,由单边危机管理转为欧洲的多边危机管理和大西洋联盟的磋商,而且也由以前较多的宣言性外交和经济、政治外交转为军事反应。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见证了中美关系的脉脉温情,而进入2010年,中美关系却流年不利,麻烦多多。1月份美国宣布对台售武,2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对台售武和会见达赖,两者涉及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主权问题,也刺激了中美关系的敏感神经。此外,此前中美之间接连不断的贸易纠纷,也让贸易由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变为两国关系的“摩擦点”。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将边界争端与双边关系、边界安全、西藏问题和经贸联系等脱钩,以期将之简化为专业技术性问题、促其解决.但自2009年以来,印度一直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力建构和对争议地区的事实管控,支持和利用西藏分裂分子施压中国让步,引第三方介入以使两国边界争端国际化.这拉高了边界争端在两国关系中的分量,使边界局势重趋紧张,低烈度、高频度的边界军事对峙成为一种常态,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造成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31日,历史在这天定格,日本政坛“变天”,民主党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打败战后统治日本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千年老大”自民党,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也随后闪耀登场,担任日本首相,日本由此进入鸠山时代。但是,这个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新首相和有着纯正政治血统的“世家子”,在其竞选过程中,声称要“疏美国亲亚洲”,带领日本吻别美国,拥抱亚洲,定情中国,引得世界侧目,纷纷“热议”日本的对外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9.
8%的烦恼     
邱美荣 《政府法制》2010,(12):51-51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七天所有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  相似文献   
20.
邱美荣 《党政论坛》2011,(10):44-44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闰日晚上,把未来七天所有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