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刘昊 《学理论》2010,(26):307-309
六个"为什么",是当今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扼要阐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史实,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正确解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62.
面对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她不顾自身及腹中胎儿安危,冲进看守所抢救财物、资料,与战友一道连续奋战4个小时将46名在押犯罪嫌疑人安全转移,导致胎儿流产……  相似文献   
63.
刘昊 《法制与社会》2010,(19):161-161
在中国尽管有着传统的法律文化——"重实体,轻程序"的先天不足,现行的宪法中也没有明确"正当法律程序"条款。但是,随着人们对程序法的价值逐渐认识加深,我国程序法在最近10多年中取得了不少的进步。迫在眉睫的《行政程序法》颁布对具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性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而会大大的推进理论与实务界对行政程序以及其立法的关注。  相似文献   
64.
刘昊东 《传承》2010,(30):48-49
人的异化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有现象,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也存在人的异化现象,这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热点问题。随着权力腐败严重、拜金主义猖獗、理性思维膨胀、虚假消费盛行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人的异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体性的丧失、自发的旧式分工的存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而扬弃人的异化,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5.
刘昊 《学理论》2009,(2):16-17
广东土地革命早期,一度出现过红色恐怖现象。革命者大批杀戮其捕获的土豪劣绅、地主等反动派;革命者对攻占的圩镇城市和反动派的房屋,往往在尽情缴获后将其焚毁。红色恐怖现象出现的三个主要原因是:血债血偿的复仇心理和农民的劣根性;农运领袖认识错误;革命形势下对立情绪的爆发。  相似文献   
66.
刘昊 《天津人大》2010,(11):32-33
他们是法律实施的监督者,他们是万千百姓选出来的代言人,他们承载着红桥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们,就是红桥区人大代表,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亲切又有一点生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曾经把代表看成是神圣不可触及的群体,与普通人的生活若即若离。  相似文献   
67.
保险人免责和受益权丧失作为保险法中的两个重要条款,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的有效性以及保险赔付义务的切实履行。但我国《保险法》第28条第二款在列举保险人免除赔付责任的情况时,过分强调保险人的利益,扩大了保险人免责的权限,而《保险法》第65条第一款、第65条第二款对受益权丧失的规定又含混不清、相互矛盾。在受益人唯一和多人的情况下,投保人或受益人制造保险事故后有关保险人免责、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以及保险金给付的处理方法及相应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8.
刘昊 《理论导刊》2021,(2):53-57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一制度自信蕴含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中,内在地包含了历史选择的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和国际认同的维度。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制度探索过程中自觉选择并实现认同的结果,这是制度认同坚实的历史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显著绩效,奠定了制度认同的利益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蕴含了制度认同的价值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比较优势及获得的高度肯定,彰显了制度认同的国际维度。从制度认同视角分析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坚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关于危险犯的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积极消除法定危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问题,涉及危险犯既遂标准学说的反思和统一,意义重大。“肯定说”与“否定说”分别在解释学和立法学的立场上对此问题说明。“肯定说”试图改变危险犯的既遂标准的做法不仅未能自圆其说,反倒引发了理论矛盾,暴露出其缺乏平衡性思维、缺少体系性考虑和缺少必要的概念辨析的问题。既然承认危险犯是以法定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既遂标准,那么行为人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不应构成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70.
刘昊 《党建文汇》2014,(11):48-48
回顾历史,我们将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吗?采访受降仪式那天。随行记者手上都没有投降书全文的复印本.但都报道H本无条件投降了。可是其后细看投降书才发现,其中并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