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10月9日,波兰有关人士到中央党校座谈,就波兰形势发表了以下看法。 波兰的局势变化很大,原因也相当复杂。其当前政治形势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波兰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大家所知道的波统一工人党现已失去宪法规定的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它在波兰政治舞台上的位置居第二位。2.政府实行总统议会制度。总统制取代了原来的国务院。3.政治上的多元化。这个多元化现已不仅是多党  相似文献   
22.
贾建芳 《理论前沿》2003,4(19):19-21
应当根据人类的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把公正、共富、自由、平等、民主、互助确立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这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下简称“本质论”)。此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讨和议论纷纷见诸报刊。综观众多的文章,围绕着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问题。现分三个方面把各种论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特点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其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学科设立和发展的官方主导性、研究内容的政治性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形态性;其学术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本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难度很大.本学科同仁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根据这个特点推进本学科建设,为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25.
贾建芳 《学习论坛》2006,22(10):5-8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为了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笔谈。  相似文献   
26.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理论突破和创造,是理论内涵(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新意。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是认识社会主义视角和方法的创新。如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性原则转向资本主义现实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把视角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转向俄国实际,提出“根据经验谈论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把思考中国命运的视角从教条主义者遵循的“本本”和苏联经验转向中国社会现实,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相似文献   
27.
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资本主义文明之后出现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其中,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新曙光,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开辟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8.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为了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于3月29日召开“十六大精神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29.
转轨中的中国政治走向:善治与增量民主--访俞可平研究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俞可平,1959年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政治学与哲学双学 科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 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员、德国 自由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比较政治、中国政 治、全球化。主要著作有《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增量民主 与善治》、《治理与善治》、《社群主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与政治发展》、《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西方政治名著提要》、《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等。  相似文献   
30.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尤其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文化建设问题是个新课题,《决定》阐述了一些重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