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法律   84篇
中国政治   9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案例资料例1黄某,女,27岁。2002年9月5日因“盆腔脓肿”到某医院治疗,9月8日中午突发神智不清,医院认为是“肺栓塞”所致,经心肺复苏后一直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于2003年3月22日死亡。尸检病理学特点:①脑重900g,切面可见脑各部白质均呈筛孔状,大脑切面见灰质消失,小脑切面见齿状核大小为0.3cm×0.2cm。镜下见外观均呈显著筛孔状,大脑皮层神经元消失,小脑浦肯野氏细胞消失,代之以丛状增生的胶质细胞;下丘脑及脑干部分神经核团尚存,但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照片1)。②心脏重210g,镜下见广泛纤维组织增生,把心肌细胞分割成不规则岛…  相似文献   
2.
心脏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形态学。方法 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对179例心源性猝死者作常规CCS组织学检查。结果 发现8例心脏神经或神经节内有出血、炎症或肿瘤浸润,伴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坏死,而其他病变不足以解释猝死。结论 一切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均可致猝死。  相似文献   
3.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者的心脏传导系统(CCS)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报道极少,现报道2例如下。案例报告侧1女性,64岁。患有冠心病20多年,常伴发心悸、头昏,因心率35~40次/分,经ECG诊断为:()心房纤颤;(2)偶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而于1992年1月进行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术后症状消失,心率72次/分,ECG检查示正常心电图。1993年7月因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尸检死者发育正常,营养好,身长163cm,于左胸部第3肋间在胸大肌表面处理置一个“V11”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通过三尖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轴索肿胀在鉴定脑干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取明确死于原发性脑干损伤(36例)和脑外疾病(28例)者共64例,分为损伤组(36例)和对照组(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12例、非心血管疾病16例),并将其死后24h和48h前、后做尸体解剖分为2组,通过对中脑、脑桥和延脑切片、镀银染色,在100倍光镜下采用显微测微器测量每片9条最粗的轴索横径,对所得数据作方差分析、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 损伤组与对照组(不包括心血管疾病死亡者)相比,中脑、延脑部的轴索肿胀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死后48h内解剖的损伤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但超过48h解剖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脑、延脑部轴索肿胀与外伤有明显的相关性。轴索肿胀对判断脑干损伤有意义。需排除心血管疾病致死。  相似文献   
5.
突触素在人心传导系统中的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突触素在21例不同年龄正常人心传 导系统中的分布及其随年龄的变化。结果发现:①突触素主要位于肌纤维表面 及血管周围,其分布以窦房结最多,房室结次之,房室束及左束支最少;②心传导 系统中的突触素含量在40岁以前极为丰富,70岁以后明显减少。本研究为进 一步观察心性碎死者心传导系统中突触素的变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对10例正常心肌、6例已知心肌梗死、18例可疑早期心肌缺血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心肌阳性,梗死心肌阴性,18例可疑病例中14例呈不同程度弱阳性或阴性。表明心肌发生了缺血性改变,对比清晰,特异性强,对心肌缺血诊断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对32例无心外原因猝死者传导系统(CCS)组织学观察中,发现31例 CCS 有异常和病变,其中11例可致猝死。这些病变包括有急性炎症、出血、脂肪浸润和结内外神经病变,且与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头外伤短时死亡者脑干组织学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质挫伤及脑干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在脑损伤组可见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坏死等。可疑脑干损伤组也可见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受力后在颅腔内滑动挫伤的类型与受力机制、受力部位的关系。方法按颅骨解剖部位划定受力部位,根据案情确定受力方式后,对132例滑动性脑挫伤的脑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作冠状、矢状或连续切面,肉眼、镜下观察。结果滑动性脑挫伤按发生部位不同分3型:脑顶型,65例(49.24%);脑底型,38例(28.78%);混合型,29例(21.96%)。脑顶型多见于额顶部的加速性受力,脑底型多见于枕部的减速性受力,混合型多见于顶枕部的减速性受力。结论3种类型与头部的受力机制、受力部位有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便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His 束)、左右束支及其末稍等部分。其中窦房结和房室结是起搏的主要成分。猝死常与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束支结构异常或病变有关,尤以窦房结和房室结更为重要。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检查心传导系统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与其长轴方向垂直切取若干块组织,作连续切片,每例需检查数百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