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摆在毛泽东面前.对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的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时,一五计划时期许多方面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逐步暴露;苏共二十大也揭露了苏联经济工作中的严重错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寻技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正是在  相似文献   
12.
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的前提。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极端重视探索和把握中国国情,这是他完成由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动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95周年的时候,重温青年毛泽东的成长道路,学习他注重了解国情的精神,对于提高探索、掌握中国国情的自觉性,加深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在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开展大规模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就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是适时的,我国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是必然的。然而,有的论者对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表示质疑,认为总路线提出为时“过早”,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犯了“超越阶段论”的错误。所以产生这个失误,与以下两点密切相关:理论上,与列宁晚年的思想相佐,并且偏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实践上,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夸大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其空前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清新作风,一扫旧官场千百年的陈疴痼疾,政坛气象焕然一新。这种举世瞩目、人民乐道的崭新景象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结果,也是党和国家广大机关工作人员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始于“一五”末期,经过“大跃进”的曲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文革”发生前夕已初具轮廓:在改革的依据、性质和目的上,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在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总体构想上,坚持实事求是和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改革的具体探索中,有过包括经营管理方式、流通体制、劳动制度、分配体制等多方面改革的设想和尝试。这些都是刘少奇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实践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 50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民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共同走出了一条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经典模式,开创和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江泽民则 是其继续推进者。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我们党为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模式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及其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即1956年至1966年4月,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时期。在探索过程中,他的思想呈现出两个迥然而异的发展趋向。一方面,提出许多闪烁绚烂光辉的真知灼见,为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了先河,另一方面,又形成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错误观点,成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滥觞。科学地阐明这两种趋向,对于正确评价其时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突出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体现在它是站在时代前列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转换的结果 ;是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 ,伴随社会主义理论由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转变而确立的 ;是根据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 ,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总结新鲜经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