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法律   5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守秋 《河北法学》2006,24(10):23-37
介绍调整论的主要内容,阐明法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以及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概括了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补充的四个要点,以及对主流法理学进行反思与挑战的四个基本理论领域.认为法律人是作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和的人;每个人只能通过自身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自身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求生存、求发展、求利益、求幸福;个人通过其行为建立和变革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既可以规定人对人的行为,也可以规定人对自然物的行为,因而法律既能够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指环境资源法根据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类型、特点和社会需要,设立相应的权利、义务、规则和制度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包括其他法律部门的相关调整机制和环境资源专门法所特有的调整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32.
在总结了生态法所追求的正义、秩序和效率三个层面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现行生态法的立法应增加一些体现综合生态系统方法的原则、权利义务和制度。  相似文献   
33.
蔡守秋 《河北法学》2008,26(4):198-200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问题,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也随之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34.
当代环境法存在着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从横向的空间关系看,它涉及的环境、资源问题及与之相关的发展问题、跨领域问题越来越多,有关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各种法规的联系和结合日益紧密,国家已经或正在根据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修改或制定综合性的环境法律。本文把这些现象称为环境法的综合化或一体化。环境法这一发展趋势,连自称已经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法体系的美国法学界也感到了压力,在《可持续环境法》一书的第一部分“概论编”的第一篇“环境法的历史”的“结论”中,美国环境法所的所长威廉·弗崔尔写道:“有关发展的法律和有关环境保…  相似文献   
35.
大气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悲剧.防治雾霾可以纳入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的轨道,通过建立健全防治公众共用物的治理和善治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治包括严重雾霾在内的公众共用物悲剧.在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时,应该采取包括“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这三种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调整机制,综合运用“三只手”去对付“一只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公众共用物综合治理(善治)机制.制定有关公众共用物的良法是使公众共用物得到保护的前提,而良好的法律必须首先明确公众共用物及其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法律上的公众共用物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财富和资产,应该实现从三种财产到四种财产的转变.公众共用物使用权是公众共用物保护、供给和监管的核心,应该实现从三种权利到四种权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36.
蔡守秋  莫神星 《前沿》2009,(2):95-97
一、节能减排,重在机制 在能源紧张的高油价时代,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7.
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上)蔡守秋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观,是全球范围的一场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目前,我国已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已经对...  相似文献   
38.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自然资源市场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守秋 《法学杂志》2004,25(6):37-40
我国正在推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自然资源市场的政策。采用行政调整、市场调整和社会调整相结合的综合调整机制,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模式,是正确对待和改革完善现行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调整机制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39.
本文阐明了中国环境法60年的发展概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後的发展方向。主张在环境立法内容方面,加强有关环境治理、环境善治、公民环境权、环境民主、公秉参与、环境知情权、环境公益诉讼、政府环境责任及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方面的立法:在环境法学研究方面提出:促进研究范式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转变;促进环境法上的人的模式从经济人模式、主体人模式向生态人模式转变。认为环境法治理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法治为灵魂,以维护环境正义公平为宗旨,以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环境民主为手段,以追求环境效益和环境效率为激励机制,以健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善治”机制为导向,充分发挥环境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使其成为建设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法律保障。环境法学应该研究生态化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40.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