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8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万病验方》又名《订补简易备验方》,是明代新安医家胡正心、胡正言所辑的临证方书,汇集了二人所积验方简省者,充分体现其治病用药特色。该书论及内、外、妇、儿诸科,于痹证治疗经验丰富,善于内外同治,不论内治外治,用药皆以简便验廉为特色。于内治用药精简,辨治得当,善用苍术、白术理脾祛湿,久病及肾则重补益,喜用膏酒滋补,发挥药食同源之效。于外治灵活运用敷、洗、熨诸法,总以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止痛为纲。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医家庞安时,一生医学成就显著。现存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一部,此书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阐述和补充,特别是对温疫的论述,根据病因不同进行分类,详细描述温毒五证,药用寒凉且重视预防调护。该书内容丰富,论理精湛,见解新颖。庞安时论治温疫的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了解安徽省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1 003例自然人群实施横断面现状调查。结果:平和质561例,单纯偏颇体质247例,兼夹偏颇体质195例。8种偏颇体质总的分布状况是,气虚质最多(235例,单纯气虚质与兼夹体质中气虚质例数之和,下同),其次为湿热质(128例)、气郁质(122例)、痰湿质(80例);阳虚质(71例)、阴虚质(52例)和瘀血质(42例)最少,阴虚质与瘀血质主要出现在兼夹体质中。结论:9种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兼夹体质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安徽祁门人,世居祁门朴墅,人称石山居士。明代杰出的医家,新安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战略选择。论文客观地评价了长治市改革开放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是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人才辈出。近代中医学校所做的各种探索可指导现代中医学校体制的完善,同时也为现代中医学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素材。民国时期中医学校以学校教育为主,师带徒为辅;主张中西汇通,崇尚经典;重视临床,加强实践。这些特点可以为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方剂学教学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等相关学科,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连贯性,需要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故适合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方剂学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从针对性、有序性、科学性和主导性4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韩祗和,北宋著名医家,著有<伤寒微旨论>,该书于阴黄证单列一篇,且多有发挥.韩氏将阴黄证归纳为4个证型,视其寒重、湿重及有无兼证区别对待.同时对阴黄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并提出了6首论治阴黄之方剂,可谓阴黄证方药始祖,也开辟阴黄辨证用药之先河.通过对韩氏6首论治阴黄方剂的组方规律进行探析,发现其...  相似文献   
19.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为中医方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方剂剂型方面留下了丰富渊博的资料。全书共栽方剂剂型42种,赋形剂种类繁多,并记述了部分剂型理论知识。通过对部分剂型的分析发现,书中剂型已初具现代制作工艺,且绝大部分剂型均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