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9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伟  谢锡美 《法律科学》2003,1(1):38-43
由于"严打"政策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犯罪化观念及其行动,因此,在"严打"政策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犯罪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关系.尤其要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原则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以免"严打"活动脱离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2.
一、基本案情 2001年3月7日被告人洪某之妻严某从广东揭阳市搭乘普宁到泰和的客车回江西寻乌县城.当客车途经丰顺县的丰良地段时,被害人即客车司机姚某与睡在司机卧铺位置的严某发生口角,起因是姚某盖被子时引起严某不满.此事不久便平息.同日下午2时许,被告人刘某接到表姐严某的电话,说其在客车上被司机欺侮.被告人刘某便告知了被告人洪某,洪即到寻乌县南桥镇派出所作了报告.后刘邀集被告人徐某等欲教训司机.尔后,被告人刘等五人乘被告人徐某驾驶的面包车到寻乌县南桥木材检查站,载到被告人洪某后驶往江西与广东交界处的停下.由被告人洪某提出搞司机一点钱,得到其他人的同意.六被告人还商议收到钱后要叫司机写下纸条等事宜.  相似文献   
23.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严重刑事犯罪频发的状态下,“严打”政策的实施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惩治犯罪的迫切愿望和对社会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但“严打”毕竟是对刑罚权的一种特殊分配,由于“严打”政策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犯罪化观念及其行动,因此,在“严打”政策法治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犯罪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的关系。尤其要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原则和刑法最后手段性原则,以免“严打”活动脱离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4.
“严打”政策的回顾与科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严打”刑事政策及实践之理论评价 ,有“反对说”、“肯定说”和“反思说”之分。虽然不能否认“严打”政策本身由于其具体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从而导致人们对它的争论 ,但更重要的 ,是由于一些司法部门在贯彻这一政策的实际行动中 ,背离了刑事法治的原则及“严打”政策的初衷 ,造成了负面影响。“严打”本身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而是一个政治性术语。因此 ,如何科学地对待“严打” ,实际上是如何使政治性的“严打”转化为法律上“严打”的问题 ,也就是应当把“严打”逐步纳入严格的法律规制之中。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全国首例投寄虚假炭疽恐吓邮件案说起,提出了要不要和如何坚守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通过论述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与价值的外在要求、明确性、确定性及价值法定原则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体现,对全国首例投寄虚假炭疽恐吓邮件案的定性进行分析,并对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
我国刑法规定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人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以及国家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因此,无论行为人是否取得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销售侵权复制品的行为都严重侵犯了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的权益,也构成对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的侵害。只有设立这一罪名,才能同时对其行为的不法内涵予以全面的刑法上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27.
非犯罪化思想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犯罪化思想的出现既有其哲学基础和现实土壤 ,也有其法律理论依据 ,其具体表现为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辅助思想。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刑法观念的实现 ,其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中。这一观念的旨趣与我国现行法律和有关刑事政策思想相吻合。非犯罪化观念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28.
论犯罪特情侦查及其制度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特情侦查 ,国外又称之为诱惑侦查、刺激侦查或者卧底侦查。作为侦破特定犯罪案件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 ,特情侦查在我国早已为侦查实践所采用 ,但我国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仍然是个空白。理论界虽然对此有所论及 ,但大多停留于一般介绍性层面。采用这种侦查手段侦缉案件 ,虽有较高的效率 ,能较彻底地防范或抗制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但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因此 ,从法律制度上对其进行合理设置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特情侦查的内涵我国学者对特情侦查的定义 ,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是“警察圈套” ,是指警察、司法人员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为了获得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