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法典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典的意蕴陈金钊人类的思维可归纳为两类:一种是经验主义,另一种是理性主义。在中外认识史中偏重经验或偏重理性的哲学家都给人类带来了智慧。法律作为人类的智慧,既是经验的产物,又是理性的结晶。当西方的民族走出被称为黑暗中世纪的过程中,循着经验与理性的思维模...  相似文献   
52.
法理学应具有学科的独立性陈金钊(河南大学法律系讲师)当今学科发展的主流已不是分门别类的方向,各学科的综合渗透似乎代表着学科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中国法学发展道路的艰辛,使得中国的法理学仍处在蹒跚的前进之中,时至今日法理学学科的独立性并没有真正得到确定。究...  相似文献   
53.
论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信仰与法治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源自宗教会议至上的精神──一种源自《圣经》的政治。这种政治理论着重点在于圣保罗强调的绝对信仰与服从。任何反对对上帝信仰的行为都被视为违背上帝的旨意。然而中世纪出现的人文主义运动,使这一观念无可挽回地受到批判。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竭尽全力对神权和专制进行了攻击,提出了与神权、专制对立的民主、人权和法治的主张。在欧美各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日子里,宪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代替《圣经》权威的是由人创造的法律──这一人民自由的“圣经”。对各种行为(包括政…  相似文献   
5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定位,必须坚持法治这一最高原则,在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应该进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是一个讲法律理性和逻辑方法的时代。法治时代的法治理念承载不了太多的内容,我们应该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下,熟练掌握法律思维、法律方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成为法治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55.
当下的中国法治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司法理念含有太多政治因素,而司法过程中包含着太多的人情等因素,法律效果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以至于法律不能以自身独立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我们不反对法律工具主义,也不反对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正常关系,但法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司法活动不能违背自身的规律和逻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无疑对司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想使其更好地发挥理念的指导作用,我们就必须认真探寻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法律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法律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法治不等于政治,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法治对政治有约束作用,法治离不开政治的指导。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法治服务于政治不能抛开法律的规则和程序来片面地追求社会效果。如果离开法律方法———这一基本的司法规律办案,将会彻底断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56.
论法律事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金钊 《法学家》2000,(2):51-58
法律与事实在法学上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表现为它们分别概括了不同的事物,它们的联系在于法律事实既是事实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法律现象.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从这种解释的倾向性看,它侧重强调了事情的真实存在.而从较为公认的观点看,法律主要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所以,法律与事实明显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法学研究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必须加以区分.事实问题是指涉及与调查有关的过去某时间、某人、某事的存在状况或事实状态等.  相似文献   
57.
陈金钊 《政法论丛》2013,(3):105-11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律解释学研究走完了初级阶段,学者们对涉及学科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进行了较为清楚的梳理,学术思想进化的脉络也基本厘清,初步完成了基础理论的研究。然而,这并没有满足法治建设以及实务法律人对方法论的需求,因而需要进入细化阶段的研究——把复杂的解释理论转化为简约的解释规则,是法律人对法律方法论的重要期待。简约的法律解释规则代表了"学了容易懂,懂了就能用"的方法。西方法学以及中国律学的经验智慧中,有大量的法律解释规则,需要法律学人甄别、梳理,以方便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58.
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法律科学》2007,25(3):25-33
反对解释是法治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法官奉行司法克制主义,对明确的法律条文必须无条件遵守,在解释中不能附加法官个人的意思.反对解释不是说不要解释,而是说不能过度解释,法官只能行使有限的创造权力,对法律文本已明确的含义,法官的解释就是认同.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批判法家的严苛,主张判决中天理、人情与法律的和谐相处,结果使得法律文本被置于不重要的地位.严格执法实际上没有成为我们的执法理念,法律被任意解释、曲解的现象大量发生.严格法制是我们不能逾越的阶段,反对解释的原则应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9.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7,22(6):15-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与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进步的旗帜.  相似文献   
60.
法律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法律解释是法学研究的的永恒问题 ,但过去的研究仅揭示了法律解释的矛盾或片面地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本文作者认为事物本身原本就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 ,反复进行克服矛盾的努力并不能促成矛盾的解决 ,矛盾依然存在。作者认为法律解释学者应当正视诸如规范与事实、一解与多解、独断与探究、主观与客观、解析与建构之间的矛盾 ,应该在不同的语境中摆正姿态。在一定程度上 ,解释者的姿态决定法律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