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01.
数字帝国主义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衍生了技术霸权,技术霸权是数字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必然结果。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增强了数字资本的支配能力,使资本垄断更加隐蔽高效。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立足于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进行学理探源,把握数字帝国主义形成演进的基本脉络,剖析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生成机理及垄断实质。要以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资本增值逻辑、意识形态逻辑及强权政治逻辑为批判进路,展开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探索超越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中国方案,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认清数字技术本质,警惕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意识形态图谋;反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垄断,推动世界数字技术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302.
30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为回应时代所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而且有助于推动解决就地城镇化问题以及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然而,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城乡二元认知理念根深蒂固、城乡融合发展规划落地难、城乡发展资源互动性不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等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着眼于根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激励城乡要素自由平等流动、激活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以此来纾解困境,构建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0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把握世界大势、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坚持重视战略策略、坚持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勇于自我革命。这“十个坚持”既是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性将会持续得到更加充分、更为出色的彰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05.
306.
马克思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研究的“富矿”,除了蕴含着丰富的一般意识形态思想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阶层思想。意识形态阶层是沟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脚手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主体维度”,理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生产和功能发挥的深层机理,同时对于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7.
<正>腐败的实质在于公权力的不正当使用以谋取私利,表面上看来是权力侧的问题,以致长期以来反腐败的理论聚焦于以权力为直接目标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往往因“内部人陷阱”导致控权失灵,因为实际上腐败发生的根本在于运用权力的“人”。显然破解对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建立“人”“权”并重的“正人治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正人”来实现“治权”。以“人”为反腐败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根本要素,在决定“人”现实行为的种种因素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长期以来的反腐败实践中聚焦于“权”而忽视了“人”,使得围绕“权力”设计诸多精良的控权措施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利益冲突无法根本消除。欧美国家的实践也说明了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而是“人”,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将管理利益冲突的制度制定为法律,强化利益冲突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防止利益冲突的组织保障机制,他们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而是官员的财产、经济行为等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30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清醒看到,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仍然存在,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要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腐败治理是个古老而常新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历史上的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做到清正廉洁,除了国家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有一种被全社会所认可、接受且遵循的廉洁文化,都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一环。廉洁文化建设对于维护政府权威与良好形象、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一体推进“三不”战略目标进程中,需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廉洁文化智慧,吸收和借鉴廉洁文化滋养,借助廉政文化引擎,把廉洁文化深度融入一体推进“三不”机制运行的全过程,提升一体推进“三不”机制的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309.
310.
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既实现了对以往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理论发展,又彰显着其作为化解矛盾的能动意识本质以及引领斗争实践的高尚政治品格属性。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不同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性内容、作为过程展开的主体性内容与作为外化表现的扩展性内容的有机统一,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在现实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起点上,坚持方向与立场相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实践落脚点上,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