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基于发展党内民主成为全党共识的前提和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路线图,即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为重点,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52.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90年的探索和实践,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工作体系、惩防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和党风廉政建设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3.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前提基础和力量之源。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构建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体系,必须要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转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推进党的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化。  相似文献   
5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保持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全面提高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要深化对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化的正确认识,努力实现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科学化、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科学化、实现党内民主决策科学化、促进党内基层民主科学化。  相似文献   
55.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制度体系建设是改革创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按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建设,重点要把握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制度体系、增强学习制度权威性和威慑性、强化学习制度连续性和协调性、建立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学习制度运行的创新机制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56.
派驻监督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派驻监督在探索中初步构建,在完善中逐步成型,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新时代派驻监督改革,必须对70年来派驻监督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在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以构建"常驻不走的巡视组"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5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总结和积累了党的群众工作宝贵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党对群众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时俱进发展群众工作理念、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体系、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一以贯之地始终坚持这五条基本经验,在坚持党对群众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8.
59.
赵绪生 《求知》2014,(12):60-61
<正>党群沟通作为群众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群众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的正确主张只有被群众所理解、为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而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面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党群沟通的新挑战,各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在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党群沟通新机制。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遵义市  相似文献   
60.
对于国际格局的认识与判断是我国国际政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是单极、两极、多极抑或其他?围绕国际格局的争论引起广泛的争论,其中国际格局多极化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多极化问题的提出为分析的起点,进而分析多极化的内涵以及多极化与和平发展的关系,最后阐述多极化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