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孙熙国 《理论学刊》2005,3(6):47-51
《易经》作者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从总体上看是哲学的而非宗教和迷信的。《易经》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其卦爻辞都是古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易经》中的“易”范畴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本体范畴,阴阳观念则是中国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观念,“美化意象”是《易经》作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由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构成的系统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貌似消极 ,但其中却蕴涵着极其乐观和积极的内核 ,这就是“无不为”的人生修养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老子“无不为”的人生修养目标及其丰富内涵 ,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老子思想本身 ,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面临的自然的、社会的环境与现实 ,都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熙国  于欣 《理论学刊》2006,4(6):78-81
当前中国人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研究视角与个体存在的微观研究视角彼此分离,对中、西、马三种不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偏颇和失衡,贯穿在多层面、多维度人学研究中的核心理念缺失。当代中国的人学理论的科学建构必须综合利用中、西、马三种不同的文化资源,实现中国传统人学与当代人学的双向对话,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两个研究视角的统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人学研究主线。  相似文献   
16.
17.
距离马克思主义创建已有160多年,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否还需要它?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它在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如何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学问恩格斯在1847年10月—11月间完成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开宗明义地对他和马克思创立的思想作了明确的界定。他说:“第一条:什么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对这些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之争中,有学者在突出强调"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批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是斯大林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自然观。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化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唯物的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基本观点。这三者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和内容。离开了这些基本观点和内容,就不会有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