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4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情绪劳动理论下警务管理人本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情绪劳动理论,情绪劳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警务工作绩效,而且影响着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在警务管理中,管理者与警察人员之间的情绪互动是警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影响警察人员感知组织支持、调整自我情绪感受及其外在情绪表达,进而提高工作绩效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所以,警务人本化管理改革的关键是关注警察人员付出的情绪劳动,积极开展针...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艺理论家们通过对艺术接受活动的研究发现,艺术接受不是被动的理解、感受和反应,而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艺术接受中人们不仅要收纳外在信息,而且要输出自己存储的信息。接受活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本文试对艺术接受活动中主体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过程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士人的自觉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原始生成李春青孔子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价值体系的开创者,他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是尽人皆知之事、但孔子何以创立这样一种价值观呢?历代孔子推崇者和孔学研究者.都未能对此做出正确的回答。论者或者过分强调孔子对统治阶...  相似文献   
14.
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大夫”与“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两大基本身份.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成熟于汉魏之间的“文人趣味”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艺形式最主要的主体心理依据与价值取向.从“贵族趣味”到“士大夫趣味”再到“文人趣味”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琴”这一古老乐器功能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反拨。如果说审美诗学是"现代性"语境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诗学无疑属于后现代语境。文化诗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三大转向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转向。在操作层面上,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文化诗学大体有三种研究模式:"主体——文化心理研究模式"、"语境化综合研究模式"、"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青 《思想战线》2011,37(1):111-116
"雅"和"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评价性概念,至今依然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然而这对概念与其他任何一个评价性概念一样,也并不具有永恒性质,它们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雅"、"俗"这对评价性概念的产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恰好是"文人"这一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特殊身份形成的过程。从这对概念生成演变的角度,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领域存在两大基本研究路向,分别以"追问真相"和"意义建构"为指归,每种研究路向之中又包含着若干具体类型.这些研究路向和研究类型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立,但是它们又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各有各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归于一统;它们共同呈现一种"多元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8.
何为创作冲动?人们常常笼统地将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混为一谈,二者的相关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们毕竟不是可以互代的概念。创作动机是“为什么创作”的问题,创作冲动是“不得不去创作”的问题。创作动机指向创作过程之外的某一点,或者是在预期中的艺术效果、社会作用,或者是满足自身的某种精神的和心理的需求。创作冲动则指向创作过程本身,它只是那种推动人们去创作的心理驱力。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文学观念主要有本体论、功能论、形式论三大类。整个宋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可以说就是这三类观念的相互交织与彼消此长。但是由于以道学为主体的宋学精神是彼时意识形态之强势话语,故而即使诗学观念这种独特话语形式也深受其影响。南宋时期是宋学,特别是道学成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诗学观念渐渐自觉拒斥宋学精神的时期。在此过程中杨万里与严沧浪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同的诗学观念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不同的诗文创作倾向,同时表征着不同的人生旨趣。  相似文献   
20.
艺术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左右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的精神风貌。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范畴。对它的界定与阐释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但从发生学角度看,任何文化的可能性无不植根于文化主体的存在方式以及由这种存在方式所决定的个体心理结构之中。就存在方式而言,人有双重主体性,一方面他作为客观世界的主体而存在,一方面又作为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体而存在。这样,人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