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行政救济合法权益标准之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确立了权益保护的合法性标准,这实际上是以立法者的法律价值判断取代公民正当道德权利,既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受害者的权利诉求,更不利于受害人的权利救济。因此,应当纠正我国法律制度中普遍确认的将合法权益作为确定权益保护范围的唯一标准的狭隘观念,扩大权益保护的范围,将实定法之外的应然权利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62.
行政追偿中公务员责任的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公务员行政追偿制度中,公务员的赔偿责任的主体身份是属于内部行政主体;在行政追偿中的公务员的赔偿责任是财产责任、行政法责任、严格过错责任和行政连带责任.行政追偿中责任主体身份及责任性质的认定对我国行政追偿的立法完善及赔偿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平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深刻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化。一支是肇始于列宁、形成于斯大林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支则是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以及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的对立集中体现在,体系化的哲学与方法化的哲学的对立;客体化的哲学与主体化的哲学的对立;解释世界的哲学与批判世界的哲学的对立;政治化的哲学与学院化的哲学的对立。同是从马克思的经典哲学文本出发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和对立?探究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化的背景和原因无疑会揭开这一疑团。而…  相似文献   
64.
地方债属于公法之债,适用公法原理。地方债又是一种变相征税行为,具有潜在的不合理性及税收侵权之危险性。但我国地方债的出现是地方财政困窘所迫,而且是破解地方财政危机的不得已选择。无论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凡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发债权均是地方自治权的一部分。中国被认为实行的是财政联邦制,但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却无发债权。目前地方政府陆续试行发债,却无宪法和法律依据。为规避及防范地方债的风险,应当在宪法进行原则性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立法对地方债进行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65.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66.
虽然两岸在南海议题上的立场是相近的,但由于当前两岸的政治分歧尚未解决,两岸对于南海主权属于"中国"的表述尚存差异,影响了两岸南海合作的开展。伴随南海争端的不断升级,海上维权合作执法遂成为两岸必须共同面对的议题。两岸应携手尽速筹立南海维权执法合作机制,由大陆海警局、海事局和台湾海巡署牵头,将双方的海上共同执法机制规范化。  相似文献   
67.
当前社会潜规则的盛行,既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也与当前的改革及其发展现状相关:高度发达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使得当前非日常生活世界(公共领域)的现代制度嵌入困难;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为潜规则的盛行提供文化心理基质;明清以来因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江湖文化,与当前社会变迁相感应;更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及其当前的发展现状,是社会潜规则得以盛行的直接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68.
2018年的宪法修改对我国国家监督权力结构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监察权与审计权分立的体制。作为监督权,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在约束权力与反腐败方面具有相同的价值功能。为使监督权在整体上发挥最佳效果,推进两者的协同监督尤为必要。目前,实现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协同,还存在监督决策路径壁垒、协同监督规则不足以及协同监督机制缺位等困境。对于上述困境的突破,需要在“监审协同”宪法规范解释的基础上,促进“监审协同”协调机制的形成、规则体系的细化以及监督形式的拓展,真正实现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和更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