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地缘分裂决定了利比亚民族国家构建的不稳定,革命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注定利比亚难以与西方国家从内心深处握手言和,而部族政治则使得卡扎菲政权仅能得到少数部族的支持,这也为政治分裂危机打下基础,从而也使卡扎菲的四射魅力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分别在各自任期内根据美国的实力与地位、利益与价值观以及国际安全格局的转变,提出自己的亚非战略,虽然策略是变动的,但都表现出对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从美国2006年版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对亚非的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一)重提“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13.
阿曼"参与型政治"主要表现在苏丹的"亲民之旅"和政治宽容,以及其他机构和制度的构建,如国家咨议会的建立;<国家基本法>的颁布;协商委员会和国家委员会的成立;行政系统的阿曼化;重视妇女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但是,阿曼"参与型政治"并不等于西方的民主化.它是卡布斯苏丹将阿曼现实国情与阿拉伯-地区文化传统基因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政治统治机制.阿曼"参与型政治"表明:根植于伊斯兰传统的阿曼可以孕育政治多元化、经济平稳发展和文化和谐交往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4.
韩志斌 《西亚非洲》2005,34(3):48-53
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后冷战时代,复兴社会主义思潮呈现出以下特征:政治发展层面的有限民主化、执政理性化,即复兴社会主义国家以采取有限民主化改革措施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理性化的思维来审视存在的问题,提高政权的社会整合力与增强其统治合法性和民众认同。经济变革层面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理念,即政治稳定优先型经济模式。国际关系层面的意识形态让位于利益因素,理想主义因素少于现实主义,泛阿拉伯主义让位于国家主义和不同程度的反美情结。民族心理层面的泛阿拉伯主义的潜在影响和部族主义复兴。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大选于2005年1月31日举行。2月13日选举委员会公布了大选结果:以什叶派穆斯林领导人为主的“伊拉克团结联盟”获得约48%的选票,得票数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是库尔德政党联盟,得票率超过25%;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的得票率接近14%,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6.
利比亚革命民族主义是塑造利比亚民族国家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政治力量,但利比亚现代化改造主要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且有明显的"乌托邦"和"理想化"色彩,无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作为革命民族主义的倡导者,卡扎菲在过去的30多年既没有促成阿拉伯民族的大一统,也未将利比亚改造成伊斯兰社会主义强国.伊拉克战争后,利比亚现代化开始从革命民族主义向超越民族主义转型.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说,利比亚现代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伊拉克战争只不过是一股强大的外动力.从现代化转型的客观后果来说,它使利比亚融入了久别的国际社会,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利比亚国家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个层面。在报告中,美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的考量仍是重中之重。反恐、伊朗核问题、中东民主化、伊拉克重建等仍是主导美国对中东战略安全观的核心命题。《报告》体现了美国对中东战略的历史继承、国家利益与价值观的现实权衡,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重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伊拉克改造战略"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志斌 《外交评论》2007,1(1):86-93
美国“伊拉克改造战略”的缘起十分复杂,既有历史远因,也有现实动因和石油诱因。伊拉克战败后,美国在中东具有了绝对的地缘优势地位,战后的伊拉克就是美国插在阿拉伯世界的“战略支柱”。目前美国在伊拉克面临着政治认同困境、部族主义对抗国家主义以及民主政治文化结构性缺失等诸多难题。美国“伊拉克改造战略”的深层结构性难题正在逐渐显露,徘徊于“退出”与“驻留”的战略两难境地将导致美国陷入霸权诱惑与越南式战争泥潭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文化是阿拉伯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文化只是阿拉伯文化流变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特殊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阿拉伯地区政治生态先后经历了民族国家构建、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最近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在此期间诸多政治思潮、宗教主义与文化观念融入到阿拉伯国家,深入到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阿拉伯国家政治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由于阿拉伯世界特殊的宗教地域特色,导致其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阿拉伯民族性与伊斯兰宗教性,二者的此消彼长则是阿拉伯政治文化最鲜明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国。这话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事实。美伊关系嬗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历史上的盟国关系、两伊战争期间的密友关系、海湾战争前的挑衅与纵容关系、海湾战争后的敌对关系。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消灭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这也符合美国一向奉行的外交政策标准:“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和伊拉克从盟友到仇敌关系的嬗变特征可以看出美国选择盟友的原则是利益需求,而不是道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