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0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加以认识 ,包括词义内容 ,词义演变 ,词义系联等 ,其每一个层次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 ,重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词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表现在描写世态人情、写实性、结构散漫性、全知视角、含蓄笔法和通俗性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村、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3.
董晓萍 《思想战线》2000,26(5):66-68
加强中心城区党建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针,紧密结合城区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查找深层次原因,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探索并建立中心城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隋唐汉族风俗演进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中 《思想战线》2003,29(1):72-76
隋唐时期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对外交流的频繁、文化的昌盛以及社会风气的开放 ,致使当时汉族地区的民间风俗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胡汉风俗的融合给了汉族风俗重构和更新的机遇 ;大一统的皇权促使风俗向着更为规范、一致的方向演进 ,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仪并逐渐固定了下来 ;富足的物产提供了时人充分享受生活的条件 ,享乐、挥霍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曹禺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30年代情节悲剧与人物悲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角度具体分析了《雷雨》、《日出》和《原野》的艺术成就及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历史毕竟公道,100多年来,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降临的并不总是灾难,还有一大批杰出的志士仁人。他们的降临,似乎就是为了铲除这些灾难而来的。正是这血与火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现实,造就了作为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的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诞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贫穷、落后、饱受欺凌和愚弄的民族,特别需要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鲁迅当日大声呼唤过他们,并率先做了这样的战士。茅盾也是这样的战士。 以这样一批战士为核心构成的文化新军,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没有他们,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莎日娜 《前沿》2003,(4):118-121
避世与归隐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明清之际 ,风云激荡的时局 ,使其在文学作品中更加凸显 ,通俗小说也不例外。小说家在作品中 ,或是构建虚幻的宗教世界 ,求得心理解脱 ;或是虚拟现实社会的净土 ,寄托人生理想 ;或是寄情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 ,借乌有先生来发泄自己的黄粱事业。“寻得桃源好避秦” ,文学创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生活、寄托理想追求的载体。通俗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了 ,这无形中提高了通俗小说的文学品位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散文尤其是他的后期散文, 明显地受到了英国随笔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所身践力 行的“ 美文” 理念、在闲适中真诚地与读者交流的“ 谈话”风格, 以及幽默睿智的叙事品格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以及对个别、断裂、碎片、边缘、非主流等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传统理论进一步分崩离析。在现代性展开过程被人们建构起来的那些辉煌的理论大厦是摇摇欲坠了,作为其根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也行将寿终正寝。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近日 ,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中华文化学院主办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协办的“茗谈中华传统文化”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来自北京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旅居美国、加拿大、日本的数十位文化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百脉通流炎黄血 ,未曾相识已相亲。”同是炎黄子孙 ,同是中华文化的传人 ,与会的海内外学者欢聚一堂 ,纵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 ,评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历程 ,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诸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本刊特选登学者们的发言择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