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20篇
中国政治   179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18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应深入理解实践品格的形成思路和思想渊源,审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时代价值和中国应用,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目标之需。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重向度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丰富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角度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坐标,审视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内在机理,把握当下中国社会以及共产党执政的基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通过"价值"概念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相关性,开启了"规训政治学"的思考。"价值"不仅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也是"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而"剩余价值"则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在认识论方面,"价值"的实体化"错认"构成了人的拜物教"支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因此,只有辩证地处理"价值"规训问题,才能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从分配起点、分配原则和分配结果三方面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根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没有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表现在劳动报酬低、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权重小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4.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和突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它体现着对党的历史任务、历史方位、现实状况以及执政规律的高度把握,体现着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理论逻辑性,从而更进一步地体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实践逻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这一独特优势。在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用大量的案例作为探讨问题的对象。并运用以案说理、由表及里的方法,阐述党提出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证明:由于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党中央领导的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一个党把自己的性质确定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把宗旨确立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这在世界政党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开展。若离开了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最后,我们还通过介绍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来展示其中的亮点和要素,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渗透,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示下,心理战略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东南亚计划小组来负责制定编号为PSB D-23号的东南亚心理战略计划。但是,在PSB D-23号文件筹划过程中,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部门对如何扩大在东南亚的心理战略计划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该文件的制定过程颇多磨难。虽然经过妥协,该计划最终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应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大众化研究成为热点。邓小平理论语言始终以人民为立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大众化特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善于学习邓小平理论语言艺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为群众说实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现在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流行焦点、热点论题.“中国梦”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是炎黄子孙齐心奋进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研判“中国梦”的价值之维、哲学之维、实践之维、理论之维、民族之维、时代之维六个方面主旨要义,突显“中国梦”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而“特色”情结更是贯穿“中国梦”的始终时代标识.努力挖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总之,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0.
刘洋 《理论建设》2014,(1):58-61,7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过程与他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的转变是一致的。马克思生长在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的时代,但他发现资本运作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他们沦为机器与资本的奴隶。这使少年马克思产生了疑问,开始了对人本的最初探索,产生了基于康德-费希特哲学基础上的伦理唯心主义人本观。伴随着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人本思想又经历了人本是"理性的人"实现其精神自由,人本是"人的类"实现其劳动自觉,最终到人本是"现实的人"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了对传统人本理论的继承、批判、超越。还原历史语境,厘清思想嬗变理路,有助于清晰、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有助于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